昨天下午,接学考刚刚结束的儿子回爷爷奶奶家。发现他的情绪很低落,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的样子。问他怎么了?他说没事。奶奶家人多嘴杂,我也就没再问。
晚饭后,回我家,电梯里我与儿子搭讪:“这段时间在学校过得怎么样?”他委屈的说:“现在我在学校一点儿都不好,我在班里都没存在感,与同学都搭不上话,也不知道跟他们说什么,也不想说。”听到这话,我的心里一沉,但没表现出来。
进了家门,我借故去帮孩子洗衣服,让他爸放下手里的工作,跟儿子谈谈,具体了解一下情况。毕竟,他是男孩子。
父子俩在客厅聊着,我有一搭无一搭的插句话,十几分钟后,儿子去了洗手间 。我忙过去“打探”消息。爸爸告诉我:“儿子与同学没有矛盾,就是想跟同学交流,但面对同学又说不出来。说的时候都掉泪了,去洗手间洗脸了。”
儿子出来对我说:“妈,我去睡觉了。”我也走进卧室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的烙饼——怎么办?不能让儿子这样去上学呀。思来想去,我意识到儿子正处于青春期阶段;我记起Donand Jeanne Elium在Raising A Son一书中提到过:男孩青春期是大脑发育的主要阶段,是他开始思考的年纪;他开始抽象思维,开始批判、分析自己,他人和他身边的世界;他开始有沉默独处的时候,用来思考、吸引、理清自己的感受等等。而且此阶段男孩是多变的,容易情绪化。比较一下,儿子这段时间的表现,有些与此理论吻合。于是,我决定与儿子谈一谈,看能否帮他解决眼前的问题。
因为今天我要上班,所以一大早我就来到儿子的床前,六点钟他已经醒了。我开门见山,直接告诉他,一块聊聊他的情况。我问:“你是不是每次与同学说话前,总是想说出每句话,都让听到的每一个人都满意,特别在意对方的反应,当你想到这些的时候,就不知怎么表达了。而在你犹豫不决的时就会错过说话的机会。几次后,你就根本不想说话了。”儿子听着我的问话,点点头,泪又从眼角流了下来。
看到这种状况,我明白我的猜测是对的。于是,我继续说:“儿子,这没什么,妈妈也有过这种情况,是每个人成长中的正常现象。我告诉你一个办法,你试试。当你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又不愿意或说不出来时,你可以写出来,写出来的话不会影响任何人,而你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了,心里就不会憋闷了。同时还练了自己的文笔,以后说话的水平也一定能提高不少,岂不是一石三鸟?你看行吗?”看到儿子的看眼里充满期待,我接着说:“有些事情和想法,你还可以给同学写信,当然也可以给妈妈写信,这也是一种交流方法。你看怎么样?”儿子擦干眼泪说:“行!”“好,那咱们一起去吃早饭吧”……
伴着我们母子俩的对话,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
吃罢早饭,我洗漱,儿子刷碗。我要去上班了,儿子有如往常一样冲我一乐“妈,给我点儿钱,我去买双鞋,中午再与朋友一块儿吃个饭。”
给儿子发完红包,我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出来了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