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遇到过这种现象:“一本书读了三遍仍然也只是限于在有人提点时做到有印象,也仅仅是有印象而已,因为没有系统的整顿、梳理,读书的记忆、理解就只停留在表面。那么读书的本质是什么?“一切不被利用的知识都是无用的”,所以比读更重要的是思考。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别人和自己的比较,像风中的山火一般,必须不断煽动才能维持不熄。而思考又分为主观和客观,前者属于与身自来的兴趣习惯,主观思考的人可谓寥寥无几,大多数人都属于客观思考,是在“看、听、做、想”的系列过程中所产生的兴趣,从而去深思熟虑、研究。思考和读书的差异其实非常大,读书的情绪大都是随书本之喜而喜,思考的情绪则是随人的思考轨迹运动,按照当事人的心情而变化,故,常思考的人弹性越大。
读者和作者的不同是什么?学者和思想家的不同是什么?我认为,读书是思考的代用物,作为思考的引绳,却又不能只依靠书。正当的思考,是人们“发现思想”的一条康庄大道。思考往往会让我们发现一种现象,这种被发现的现象可能是一种新知,也可能在书中已经有记载,但这个现象由于你的发现,所以它的价值并不低,反而会因为得到了证实,更具权威性。
读书是为了看别人怎么活,之后明白自己应该怎么活。自己的思考可将自己的个性融合到观点里,在理解力和判断力上更胜。以思考终其一生的人,在生活中逻辑强、条理清,谈论观点更是如数家珍。人生就是在时间轴上做事,就是将生活的碎片按逻辑顺序组合起来、串联起来,从而使生活的色彩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