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
老子讲了事物的两重性和矛盾转化辩证关系,同时以自然界的辩证法比喻社会现象,引起人们的警觉注意。
老子所谓“物极必反”的辩证法思想是指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会走到某一个极限,此时,它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变化。在“合”与“张”、“弱”与“强”、“废”与“兴”、“取”与“与”这四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中,老子宁可居于柔弱的一面,他认识到,柔弱的东西里面蕴含着内敛,往往富于韧性,生命力旺盛,发展的余地极大。相反,看起来似乎强大刚强的东西,由于它的显扬外露,往往失去发展的前景,因而不能持久。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之中,老子断言柔弱的呈现胜于刚强的外表。
如果我们想要消灭某个事物,最好的办法就是设法让这个事物先自行消耗。等它自身力量消耗尽了,自然就会衰落。所以,想要使它收敛,必先使其尽量扩张,因为张会生合,扩张就是一种自我消耗,消耗到了一定程度,必然会收敛来聚元气;想要使它衰弱,必先要使其自我加强,因为自我加强本身就是一种消耗。比如,大兵之后必有凶年,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想要消灭它,必先使其自我兴盛,因为兴盛过后,必是衰退;想要有所取于他,必先给予他。经常地给予,才能令他心甘情愿地给予你。这些都是玄奥的道理,乍看上去像错误的论断,而事实上却都是真实的道理。
鱼不可脱于渊,鱼只有守住水即守住柔弱才能存活,一旦到了岸上,就意味着离开了柔弱(水)而进入刚强之境(地面),死亡的时刻也就到来了,这是说刚强离不开柔弱,以此来说明柔弱能胜刚强的道理。刚强的事物离不开柔弱的事物做基础,所以柔弱可以胜过刚强。
“国之利器不示于人”就是将刚强的一面隐藏起来,使国家常保持在“柔弱”的状态中,常保太平清静的状态。这就是刚强的“不欲盈”。国家的强大有能以武器和军队的强大来体现,真正强大的国家,常常将谦卑善下的姿态示人。这是依据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来推论治国之道。
大国以无为取天下并不意味着不去建设国家的国防力量,而是要把自身建设的足够强大,还要善于隐藏自身强大的力量,常示人以谦卑、善下、守柔、守弱姿态。没有实力做基础,一味的谦卑、善下、守柔、守弱,那就不是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