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吴志维
川西坝子,有个龙门阵最多的古镇叫安仁。
安仁古镇出了位著名的抗战将领刘湘,他因在卢沟桥事变后最先表态出兵“打国仗”而为今人所津津乐道。
走进安仁古镇的乐自能公馆,抬眼望见流沙河老先生题写的“自能学馆”,正面堂屋的楹联“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右边的小院儿,便是刘湘儿时读书的私塾。当年,刘湘的外公乐老太爷,就是为了这个心爱的外孙,特意在此开办了这家私塾。从此,刘湘勤奋读书,考取军校,成为“四川王”。而另一位“四川王”,刘湘的堂叔刘文辉,最初也是受到刘湘的提携。因此,要说这“三军九旅十八团,营长连长数不完”的安仁,生根发芽,还要算是这刘湘外公开办的私塾说起。
和自能学馆一水之隔,是新近开张的安仁书院。这是赵潜石先生的作品。赵先生说:书院诞生于唐,有别于科举,具有独立之思,传授人文。在历史上书院大致分三种,家塾型的书院,有诗曰:“读书声里是吾家”,由私家创建,以教育和训诫子弟为办学目的的书院。儒者隐读之书院,受其禅佛或隐士文化影响,隐居读书为第一要义。培育人才交流思想之书院,向公众开放,具有广泛社会性。书院发展至民国,钱穆先生曾撰文这样描述:专注传统文化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之制度,真是别开生面……读毕让人欷歔动容。
“安仁书院”的诞生对于这个国家一定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对于安仁古镇也不一定是件很大的事情。赵潜石在设计日志中写道:持之朴素之想和民国之思,相信坚定中必有收获。今日之书院更加开放而丰富,在绘制平面图时,在进门大厅有意设计了一个文化长廊,从而转入交流阅读空间,将一座室外的长亭移进了室内,围墙之下,奚落几枝毛竹,以中国式空间重构一种阅读格局。
爱书之人到了安仁,还有个不得不去的地方——“3+2读书荟”。
在安仁的上舍都亭,我们找到了“3+2读书荟”的安仁书馆。这里的志愿者热情介绍,“3+2读书荟”是民办公益机构,致力于在乡村和社区创办公益书馆。为让更多人免费读书,“3+2读书荟”已陆续在成都市周边区县开设了6家图书馆,藏书突破两万册,且均来自捐赠。
我们惊奇地发现,捐书的人都大有来头。崔永元捐赠的《我的抗战》《十月革命》《人有病、天知否》《延安,日常生活中的历史》等书籍摆放在显要位置。
小黑板上的海报是关于这里每月举办的读书公益讲座的。上期,作家岱峻带着他的新作《风过华西坝》,将抗战时期成都的坝上学风带到了这里。
安仁古镇还有国内最大的民国时期的公馆群落。漫步公馆老街,穿过德仁巷,魏明伦文学馆巍然眼前。文学馆里,展示着有“巴蜀鬼才”之称的魏明伦的戏剧、杂文和辞赋。文学馆二楼“明伦堂”匾额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题写。“明伦堂”是一座书房和会客厅,内有黄苗子、李默然等名家题赞的书法。书桌上有魏明伦的各种著作可供游人阅读。在此小憩,随手翻看剧本,瞬间的穿越感让人忘记旅途劳顿。
天色渐暗,我们穿过“袍哥楼”、裕民街,下榻“公馆老街”树人街的明轩书栈,感受古镇日落而息的耕读生活。
这座小有名气的“明轩书栈”原为高明轩公馆,是安仁现存的27座民国公馆中的一座,建于1945年。高明轩,曾任四川雷马屏城屯殖司令部上校军需处处长等职。公馆坐东朝西,由前院和后院两部分组成。明轩书栈小巧精致,只有十间房,房间的命名透着书卷气:淞雲、石语、朝花、夕拾、古園、雅舍、逸梅、知堂、三闲、沉香。走进房间一看,装饰别致的房间内竟然没有电视机。向服务员一打听才明白,这是为了让客人在安静的夜晚唯书相伴。
安仁古镇,原本就是一本饱含精彩故事的书。从当年的“三军九旅十八团,营长连长数不完”到如今的“中国博物馆小镇”,太多的成都文化故事在此发生,沉积在成都这座城市的记忆当中。
穿行在这座“百年安仁,馆藏中国”的古镇,真是想躲开读书这个元素都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