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写写书评,记得曾经人人网热门日志有个写手,写武氏兄弟,臧否人物,入木三分。于是想找来拜读,登陆了人人网。登陆页面倒也正常,主页跳出来,我肝都颤了——竟然变成了人人直播。
脑残王兴,你情怀呢?说好的创立大学校园SNS,亿万高校学子支持你,注册校内网账号,你说卖掉就卖掉。后被集团收购改版人人网,我忍了:毕竟还有流量引导——热帖和摄影这块确属翘楚。可现在连这块都没有,变成了人人直播。曾经的受众群体都老了,怀旧啊懂吗?流量说话的年代不讲情怀了?可是吸引低年龄群体注入新鲜血液,你能干过斗鱼、抖音、美拍?中青年你能干过快手、火山?更何况一众直播视频爱奇艺、腾讯、优酷三大巨头还在前阵。
我再也找不到曾经的东西了。社会在巨变,我们都不得不跟上脚步。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漫画,《假如朱自清生活在21世纪》。大意是说,他若是生活在这个年代,走到荷塘边,看到月光下叶嫩花初,景色宜人,怕是要拿出高像素只能手机,拍摄一番,录个小视频,然后发朋友圈一条:今天的月色很美。从此没有《荷塘月色》什么事儿。
纸质书目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各大阅读app如日中天。人们无不人手一部手机,浏览参差不齐的网络写手的各种引爆人类争议点的文章,躲在网络背后当起了键盘侠。碎片化阅读降低了我们读书的共情体验——因为共情来的太简单、太直接,我们无法深入阅读。
读书只想读浅显易懂、不需过多思考的鸡汤,我们不再重视写作,我甚至写不出一篇论点清晰,论据充分,论证思路严谨的议论文,我们有的是肆意的吐槽,挥洒自己的情绪。我们都被打上时代的印记,潜移默化被改变着,影响着,无一幸免。
甚至,大家不再喜欢读书。更倾向于看简短、信息量少的视频,声音和画面带来的冲力力是文字无法带来的快感,可是文字带来思考和凝视,也是这些东西所不能带来的。
这些,就是当今的社会现状。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所稀缺的是一种“慢”体验和“静”享受,安静的感受这个世界一草一木、一花一草,感受身边人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带来的美好。我们把视线放在了他处,我们把兴趣从身边的人身上移开。
我记得高中时候,我交过笔友。每月去拿着一两块钱,去地下超市左手边的一个小屋,买一个信封,悉心贴上邮票,把用稚嫩的文字承载的稚嫩的情感,寄给远方那个叫元元的女孩,用文字彼此鼓励,分享小秘密、小心事,一起走过了青葱岁月。
记得那时候写信都喜欢在开头写上:见字如面。后来一档深受我喜爱的文化节目《见字如面》闯入了我视野,我的心都“燃”起来。我很喜欢这个读信栏目。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去碰触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我给学生在课堂上放过几期,我和他们一起泪流满面过,和他们一起感受文字带给我们的独特体验。大家都很喜欢里面人的说话方式,特别舒服,信件内容感人至深又不肉麻,一封封书信,通过演员朗读的方式,带给观众一种全新体验。记得给学生放周迅的那期,关于生死的话题,读的是海难幸存者的一封信,这个话题离孩子们很遥远,可丝毫不影响他们和我一起泪流满面。
“从前的日色变得很慢,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那时候时间很慢,慢到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长大。”我叫曼曼,我希望自己能慢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