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书原因:
本篇读书笔记是关许维真(梅塔Meta)女士的《自媒體百萬獲利法則:寫給完全素人的「3333網路獲利計畫」》,之所以选择这本书作为第一篇读书笔记,一是因为很认同书中提及的正向初衷,二是因为我对于FB的运营方式不是很熟,希望借此了解一番。
阅读笔记:
做自媒体的初衷:利他与正念
因为作者做的是直播,会利用从身为主持的奶奶盖的佛堂习得的经验,在直播前和睡前进行3-5分钟的正念冥想,想念直播时开心分享的自己,给自己积极正面的暗示;与此同时,比起挑逗、煽动类的资讯,能够激发出观看者的“神性”,才不会“表里不一”。
作者认为,做自媒体出自于有趣又利他的正念:这一天分享的内容,对于观看的人而言是否有帮助,那就是分享的意义。而她扮演的角色,一方面是分享对周遭有价值的事物,另一方面则是充当各类KOL之间的媒介,通常见面时会与他们讨论三个问题:
1. 我很好奇,你是怎么走到今天的成功?
2. 你现在的事业或者生活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3. 我刚好知道这个领域的某某某,上周才跟他见面,有关这个问题你们可以聊聊?或许对于你目前的挑战是有帮助的。
自媒体内容定位:市场决定方向,但仍要有自己的主轴
作者在这部分表达的核心思想是:真实表达自我,无须创造(指的是虚构现实中自己并不具有的人设特征),但目标明确。
1. 专业性:
「真正的专业就是有办法让非领域的人也能理解你正在做的事」——书中这句话对于大部分自媒体都有用,但对于少部分偏前沿科技和风口行业的垂直领域而言,恰恰相反,使用小范围的语境和术语,比费劲让本就抱有排斥心态的圈外人一步步理解和接受,性价比高得多,而这部分自媒体内容收益其实远高于其他类型,比如有朋友两年前做区块链自媒体,仅一篇千字文章收益就是9千人民币(约3.9万台币)起跳(非黑稿),但这种内容的作者首先要有相当的学习力和判断力,以及持久的专注和热爱,其衍生价值的实现也是借助另一种全然不同的路径。
2. 注重互动:
互动>数字,不要傲慢。
3. 自我与真实表达:
一方面,关于自我与他人的关联,尤其是如何调试好自我去面对他人,书中用了“能量”一说,倒也能自圆其说。毕竟成为KOL,或多或少会直面人性之恶,首先要做的就是说服自己,调试好情绪并保持意志坚定,其次,越是有勇气展现真实,就越容易被人接受不完美和缺点,而不至于偶像包袱过重;
另一方面,关于「个体我」与「客体我」的平衡,差不多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本我」与「超我」概念换了个说法,作者认为年轻时应该尽可能提高「客体我」(「超我」)的筹码,以免30岁之后步入不幸——这点我非常认同,身边案例太多,生存不易,年轻时适度的自律和延后满足感,有利于降低以后生活的难度。
5. 目标明确,逐步提升个人IP价值:
「每年会写下12个自己最想做的事,然后用荧光笔圈出3-4个最想做的,每天一起床就持续为这三四个目标努力,而不理会其他纷扰。」
自媒体类型定位:弄清自己的属性,找到合适的位置
1. 善用# (主题标签)
2. 持续私讯:向潜在合作者提出联名合作;至少一个月私讯一次,每次都提供福利
自媒体客制化服务:好奇发问,日行一善
基于「感觉产生想法,想法产生思考,思考产生行动」「人是健忘的,常常忘记对方讲了什么,但会永远记得对方带给我们的感受」的认知,以提问去探索潜在用户的内心世界,挖掘出他们真正的需求:
1. 可以举例一下吗?有点不太懂……
2. 为什么?
3. 所以说,你的结论是……这样吗?
进阶问法:1. 延伸挖掘法;2. 重复句尾法。
重视中间人:「不好意思,请问你是听到谁提起我,或者透过谁转介的呢?」→ 口头表达/送小礼物/现金回馈等
要点:问潜在用户过去的人生体验或丰功伟业,其实是最快拉近双方距离的方式。
订阅服务部分,作者举了不少案例,有兴趣可以具体阅读书籍,概括而言:
1. 开始实践「问对问题」
2. 与潜在用户交流之前,预先思考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并做好功课
3. 准备好可以帮助对方的资料后,才开始交谈与互动
4. 结束互动后的当天,利用时间反思,如何改善提问或互动,以建立更自在且轻松的连结;
5. 与值得信任的前辈交流和讨论。
自媒体目标的实现:
1. 期限的意义:有助于提升练习品质→某年某月某日,自己会变成何种状态
2. 聚焦与定位:避免因选择过多而造成的获利失焦
(1) 未来我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
(2) 我想要创造什么样的价值?
(3) 现在的状态是不是还能够变得更好?
「不做」什么?
(1) 改变经营方式后也不会造成困扰的事情?
(2) 一旦终断经营也不会带来困扰的事情?
(3) 放弃经营也不会感到困扰的事情?→ 现在不需要做的事
3. 受众的意义:监督作用的支持者+把自己学会的东西教给别人来提升学习力
4. 「累计点数获得大奖励」的暗示游戏
读后总结:
通常,我们将自媒体变现渠道划分为三种:
1. (最直接的)流量变现;2. 大平台签约的保底和流量倾斜;3. 打造品牌,基于品牌和粉丝的广告变现。
Meta面对更加细分的受众,尤其将第三种方式做到了极致,所做的「广告」也换成了和其他KOL之间的品牌联合和流量互换,是一种求长期发展的方式。
我在17-18年的本职工作更偏资方,主要关注TMT行业(即Telecommunication-通信,Media-媒体,Technology-科技),不时会和同事一起去一些所谓自媒体矩阵公司开展尽调,为了让员工对于这一行业更了解,部门领导偶尔也会请一些自媒体小咖来公司做内部分享,比如一位文章常年在很多人微信朋友圈出现的作者,直言仅凭一己之力难以做大做强,平时都是在网上请教前辈能否转载改写,如被拒,就拿几篇文章进行洗稿整合。
与此同时,线下接触的带货网红、流量公司、社群管理外包公司等,反馈的也都是相当负面的信息。
然而,大环境已经发生转变,资本寒冬来袭,大平台岌岌可危的同时,仅靠流量获得平台分成的自媒体逐渐无法获得往日同等的收益,而向自媒体领域的人只增不减,也造成流量成本大幅提升,新人往往铩羽而归。
个人认为,Meta所代表的这种力求在某一垂直领域做细做精的知识分享+培训型自媒体,其前提就是投入最擅长与最开心的领域,以求事半功倍,更值得在这一时间段作为参考和借鉴。
据我了解,除了书中提到的FB和YouTube,大陆也有不少成功的自媒体运营者在微信生态中通过社群和小程序的结合,找到了收益更可观的变现模式,如果你想了解,欢迎在评论中告知,有空时会另外撰文分享。
即使掌握书中所说的实操技巧,自媒体从业者也不得不面对Meta提到的自我情绪管控问题,除了Meta的解读方式,如果读一些弗洛伊德的作品,那么一样可以帮助当事人在遇到问题时进行拆解,不至于心理失衡。
感谢阅读,欢迎用点赞来代表您的响应与支持,透过评论直接与我交流。
本文作者为LFR(履风人漫游记),旅行者,透过<履风人漫游记>,借文字与镜头,记录所读的万卷书、所行的万里路,欢迎与我一同读书与旅行。
欢迎约稿或转载,非商业化转载请注明出处,商业化转载请联系作者:lfrvoyage@126.com,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