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轰轰烈烈,有的人细水长流,有的人欲语还休。我怎敢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评头论足呢,只是心中有些许的困惑,不吐不快罢了。
壹 "人与人之间的结局谁来决定?要人不得不愿意。"
偶尔会与朋友提起,自己是个留守儿童。这不是为了博人同情,而是让他人能够从我人生的经历中,追溯一些性格形成的原因。留守儿童是怎样的群体?很多人自以为了解,其实并不懂其中最深切的感受。
不安感,不安定感,寄人篱下,畏缩不前。这些感受,不是什么好的体验。村里只有一个很简单的小学校,勉强安排一个小班、大班,就算是我的幼儿园了。
三四年级的时候,父母把我接到身边。在一个私立学校上了两年学,这是一段最珍贵、奢侈的时光,不关乎金钱,是我情感最富有的时候。
久逢甘露的人,一经浇灌,轻易忘却了愁滋味。五年级始,出于升学考虑,得回到家乡继续完成学业。分别伊始,诸多不适。有个无助的小孩,拿着电话,坐在阳台门口的小阶上,哭着说"妈妈,我想你,我在这里见不到你,我不想离开你"。可妈妈无奈地安慰我说"没有办法阿,妈妈要赚钱,你才有学上,在老师家要听话"。
自此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听话、不让人担心"是我的行事的标杆,是我的座右铭。也是从这一刻开始,我再没发自内心的说过一句依赖家人、舍不得分别的话,因为我要懂事,要让人省心。分别的时候不言不舍,成了我一直以来与家人共有的默契。
既然没有办法陪伴到底,又何必牵扯过多呢。这不是一个疑问句,是一个陈述句。所以我说过,"有些朋友是可持续性的,有些朋友并不可持续"。"可持续",是我目前能够想到的,最恰如其分的词。不仅仅是对于朋友,我心中的秤砣也这般衡量其他关系。
两个月的助教工作,成就了一段师生关系。可以入戏很深,也妄图置身事外。大家的年纪相差不大,有个孩子比我小四岁,其他两个比我小五岁。春天一结束,夏天便来了,这段关系也悄然停止了。"小李老师、姐、小姐姐、大姐姐",这是他们喜欢嚷嚷的称呼,听着可爱,觉着亲切。
为给这份关系留个念想,我曾用两天的陪伴,去换孩子的三封信,一人一封。有个孩子写的信让我泪流满面,在信里,他渴望我的关心,他有颗赤诚的感恩之心,他想用自己的成绩回报我的付出,让我开心。可一次又一次的成绩挫败让他崩溃。
太过懂事总让人心疼,可我却也得客观的说一句,一直都很关心他的是我,被不冷不热对待的,亦是。他说后来阿,我渐渐的不像从前那般关心他了。人与人之间,不仅有一层自己的保护色,也都有自己逾越不了的距离。师生关系,就注定了不能如朋友般自然随意。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模式,让我们相去甚远。所以哪怕有误会,不千折百回亦是解不开的。
我也给了他一封我自己写的信,所有让人眼花缭乱的乌云,都因太阳的出现褪散开了。他说我们的关系,像"傲慢与偏见"一样一个人傲慢,一个人有偏见,因信的缘故坦然相见,终达和解。我完全同意,可解开误会是一回事,在我的眼里,这段关系走向尾声了,是另一回事。
贰 误会的开解可以了却人们的一桩心事,却挽回不了一段顺时光而流逝的情感。
昨天闲聊的时候,他说他给我和小雪老师写了一首诗。毫不夸张的说,这首诗是他所有诗里,写的最用心的之一。我偏逗他说不喜欢这种风格,把他气得不想说话,而后又问我喜欢什么样的风格,他要试着写写。
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不管多久都还记得你的好,要有多善良,才能够做得到。想来惭愧,一直追问我看了有什么样的感受,过了好久我来了句不喜欢,而小雪都感动得发了一篇朋友圈。看来"恃宠而骄"的不仅仅是学生嘛,老师偶尔也会这样。倒不是不喜欢,而是我希望他别老记得别人的好,好好过自己的生活。太懂事真的不累吗,傻孩子。
小雪真的很深情,堪为轰轰烈烈的典范。她说"我这辈子都忘不了我带的第一届高三,遇见你们多幸运,永远是你们的大姐姐,听到你们的成绩比当年查自己的成绩还高兴"。
而我大概是细水长流的典范,为这段关系也发了好几个朋友圈,却只淡淡的说"遇见可爱的人一定是件幸运的事、分别没有什么可伤感的,因为你有你的生活,我也有我的,多好。"
她渴望被重视,学生会哄哄她,对她的回应也比我热烈很多。那我渴望什么呢?渴望理解。我不大会聊天,不想要直白得表露自己的情感,只会努力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然后简简单单的生活。不喜热络,不要深情。偶尔我也会吃醋,可我能够看到的、感受到的、拥有的,可能真的更多,除却外在形式的话。
各自安好,是我眼里的,我能够想象到的最完美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