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一档情感类节目,讲一对情侣因为一份文件的事情闹到要分手的地步,了解之后我明白,哦,原来就是为了一份奖学金的申请文件而已啊,步入社会以后,再去看同学时代的得失都显得太过渺小,而就是这些不值当的事情,却让两个原本相互喜欢的人,要走到分道扬镳的地步。
这无由让我想起大学时,同班也有这么一对。
男孩是学习委员,平时学习较好,女孩属于那种人缘好爱玩类型的,但不知何故,鬼使神差的,在一次野外踏青时,我们这帮狗血八卦团竟然发现就是这样两个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莫名其妙的竟然走到了一起。
好景不长,刚上大二时,评奖学金,女生好不容易在男生的各种鞭策下,努力学习终于得到了评奖的资格,但是送审的资料,却因为男生的疏忽而没有按时递交上去。
再后来的事情,就很令人惋惜了,这么一对看似恩爱的小情侣为了一千的奖学金最后,形同陌人。
如今在看节目中,男生和女生的争辩时,竟和当初他们的争辩如出一辙,女生说男生是故意的,男生当然辩驳到,自己是无意的。
这其中,我注意到,他们各自的出发点都是从自身出发。
比如女生,当问及为什么这么重要的文件不自己去送时,女生可以理所当然的回答道,因为这天是周末,按例她是要回家的。
而当问及男生为什么自己的材料交上去了,而偏偏遗落了女生的资料时,男生只一味解释到,当时需要递交整理的资料实在太多,最后时间有限,也没顾及到专门去再看一眼女生的资料是否已经递交上去。
就这么,两下僵持中,男女双方都呈现出了明显的疲态,并对这份感情明确表示出了怀疑。
当下看完节目我一时心血来潮便在同学微信群中,分别私信了这两位当事人,客套寒暄之后,问了他们双方当时过境迁时,现在对当年那件事情的看法。
我本以为他们会不会都已经不再记得这件事情,却没曾想,问到最后,他们双方都希望由我代为向对方转达一下,当年那一声迟到的对不起。
事情发生时,我们惯常做出的举动不是先了解事情的原委,而是先将事情最坏的结果放大化,然后急于去找出一个应该对这件事情的后果做出承担的人。
这就好比,当你心中无由一股火气时,总希望能立马找到一个可以出气的对象,将压抑在胸中的一口闷气发泄出去。
结果往往是,事情真实发生后的结果反而没有你当时出的那口气那么重要了。
本末倒置,大抵如此。
你说那一千元钱的奖学金重要吗?
当台上主持人这样向女生问道时,所有观众分明看见那女生想都没想就用力摇了摇头。
那么,令你如此愤怒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女生沉思了很久,说道:“也许是因为他没有好好跟我说这件事情。”
但其实呢?
我绝对相信男生在事情发生时,是有好好跟女生说这件事情的,应该还带着相当大的愧疚,但为什么事情最后还是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呢?
答案也许就在于,一个是他试图去告诉你,让你觉得那是辩解。而另一个是,你是否愿意先试着去相信。
这也得到了我那位女同学的首肯,因她说:“当时就想着为什么偏偏是我被遗落了,别人都没有,而且他把他自己的倒是好端端的交了上去,除此之外,真的没有想更多,而且听他解释时,当时非常不耐烦,私心里像是已经认定他就是故意的。但现在你再让我想想,这不过就是一件在普通不过的事情,也许就是因为不小心掉落罢了,也没什么好说对错的。”
人最怕困于情绪中解脱不出来时,说出或者做出一些让自己后来会悔不当初的事情。这大概也是俗语“三思而后行”的由来。
卡耐基讲“了解就是宽恕”,张爱玲讲“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而这些所有的金科玉律其实都阐明了同一个主旨—“尽量设身处地的去想,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
而关于现实中我的一对曾经的情侣同学后来怎么样了,答案是他们最终没有在一起,但通过这件事情的发生,或多或少都会对他们往后处事,大有裨益。
也许会有人反驳到,但是当情绪真的上来时,很难受控,又应该怎么办?答案也很简单,当你不确定是对是错,整个人又非常生气时,你可以对事情的结果做一个预估,然后根据受损的多少,再去决定是否用“设身处地”这个大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