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是一块古老的土地。
峄山上的海蚀柱、海蚀崖,凫山顶端的贝壳化石,留下了沧海变桑田的痕迹。约在五亿年前,峄山、凫山这两颗邹城的珍珠,就闪现在孕育华夏大地的汪洋大海之中。
白马河故道的象化石,凤凰山后的驼鸟蛋化石,漷河河底的象、鹿、羊等多种动物化石,以及核桃树等植物化石则说明,约1万年以前,这里气候温和,水草丰盛,森林茂密,非常适宜哺乳动物生长。
野店遗址的发现,证明了至少在六千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野店遗址位于峄山西麓,总面积约56万平方米,仅次于泰安大汶口遗址。
经1971年至1973年三次发掘,出土了不同层次的大汶口文化不同阶段的墓地、灰坑、房基等遗迹,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原始社会文物。主要有石斧、石链、石锛、石纺轮等生产工具,陶鼎、鬶、豆、壶、罐、觚,骨针、骨锥、蚌刀等生活用具,还有玉簪、玉环、獐牙鱼骨项链等装饰品。
据考古专家测定,该遗址内涵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存。它不仅含有相当丰富的大汶口文化资料,又有早于大汶口墓地资料的遗存,还有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相迭的双叠地层。其社会形态,属于母系氏族晚期,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全过程,以及父系氏族的初期。
距今约6170—4640年之间,延续了约1500年之久,是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长期聚居的大型村落,是一处探寻山东地区原始文化诸关系的重要遗址之一。
邹城见诸史册的历史也有2700多年。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邹城便在邾国故地上设立。那时写作“驺”。“驺”、“邹”形异通用。“驺”的前身“邹”,在《孟子》、《国语》、《吕氏春秋》等典籍中已经出现。而“邹”的前身“邾”、“邾娄”,却早就载入了《春秋》。
《春秋》所记载的第一件历史事件就是:“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曹姓,颛顼之后有陆终,其第五子曰安,周武王克商,封安苗裔曹侠于邾,为附庸。侠以下至仪父始见《春秋》。
鲁文公十三年,邾文公卜迁于峄。在《春秋》记载的200多年历史中,邾国参与诸侯国间朝聘会盟近50次,战争征伐40多次,并多次还击鲁国的侵略,曾“获僖公胄,悬诸鱼门”。因北杏之会附从齐桓,进爵为子。
古邾国历时700多年,传国二十九世,史籍历历可考。
在《书经.禹贡》中,还有“峄阳孤桐,泗滨浮磐”的记载。
在《诗经.鲁颂》中,则有“保有凫绎,遂荒徐宅”的‘诗句。
“峄”、“凫绎”,就是现在邹城的峄山和凫山。《书经》和《诗经》都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
先秦以后,关于“邹”、“驺” 的记载更屡见不鲜。经两汉、隋唐,历宋、元、明、清,在这块土地上一直设有县的建制。南北朝时还曾设置鲁郡的郡治。历代史书均有明确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