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多年的国学教育,最后选择《史记》作为研究和教学的重点,是有原因的。
《史记》包罗万象,适合中小学生扩展多学科的知识和素养。《史记》是一百三十篇的大部书,内容涵盖文学、历史、地理、政治、思想智慧等领域。
学生学《史记》,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生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分量不够多,老师教学的时候,精力多都花在字词的解读上。实际上,学习任何语言,都需要通篇去感悟,通过篇章情境去理解句子,通过句子去理解字词,如此从宏观到微观,水到渠成,既省力又有效。当然前提是要有阅读量。《史记》每篇的文章不短,但也不算太长,如能精读几篇,再泛读一些,文言文阅读就容易过关了。
学生学《史记》,可提高写作能力。大家知道,语文的重要性越来越大,而作文又是语文中的最难点。作文代表了学生整体的人文素养,不是单靠“套路”或“技巧”就能写好的。学写作必须多读好文章。何谓“好文章”?如果只看同类型的写作范文,那就太局限了,要广泛阅读各类文章,尤其是经典,流传百年甚至千年的文章。司马迁的散文,堪称千古第一大家!唐宋八大家,尚步其后尘。所以我们多读《史记》,就会不知不觉模仿他的语言,模仿他写作的方法,从而汲取其中丰富的文学营养。
学生学《史记》,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史记》中的故事常是一波三折,其发展规律是有情、有理可循的,各类人物的人生选择和成败,也是可以分析和比照的。我教学生学历史的方法,是读到要紧处,把书本合上,假设自己是书中人,将如何选择或处理,然后打开书本,阅读书中人物的选择和做法,再看其结果。然后站在书中人物的立场去思考道理。再对照自己,考察这个结果是不是自己想要的。这样反复进行,就很好地锻炼了对人性的洞察力,提高了对自己的省察力。所谓的“情商”,大概都在里面了。
学生学《史记》,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学校历史教科书,多是纲要性的文字,多是“脸谱”式的人物,让人觉得跟现实有隔膜!《史记》中的人物就不同,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我们有时惊奇地发现,书中人物跟现实中的某人很相似,甚至有“自己”的影子!这是很奇妙的!另外,读《史记》,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理的重要性。比如韩信指挥的三场著名战役,全部是利用了河、山等特定地形,其精彩程度让人叹为观止。所以学《史记》都要结合地图,顺便把地理也学了。
《史记》学习如何入门,从哪篇开始?这也是大有学问的。我认为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趣味性。《史记》故事虽都很有趣,但还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让他们更易产生兴趣。二、独立性。里面人物不太多,相互关系简单,不需要太多背景知识,跟其他章节关联性小。三、易读性。篇幅不太长,选的故事人物尽量家喻户晓。四、可挖掘性,可浅可深。就是说故事本身可以浅显,但是老师可以把事件的内在逻辑以及人物的深层心理,评讲透彻。这样就可以根据听众的年龄大小决定挖掘的深度,让他们从中获得启发。我根据以上原则,结合多年的《史记》教学探索,编纂了《史记入门五篇》、《史记精读六篇 楚汉传奇》、《史记精读六篇 大秦帝国》、《史记精读 战国风云》等。都保留全文,不删减,并加注释、译文和解读,其中解读部分多有作者的独特见解,有助于读者把《史记》思想学深、学透。这些都可作为中小学生学习《史记》的教材,也可作为老师或成人研读《史记》的入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