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发生的事儿挺多。先是飓风Harvey席卷德州,然后飓风Irma又从佛罗里达登陆。冬天在波士顿经过几次大雪封门的日子,现在还记得每次大雪前超市里的人流。可是朋友们说那和之前有一年冬天的大雪根本没法比。这次去波士顿还听一位朋友说起那次大雪她一个人在家经历的惊恐不安。所以,想想看,飓风,大规模的疏散,和在飓风过后修补木质房子的工作量。美国是个很有意思的国家,体系的稳固性很好,比如这样的天灾,自然有保险公司在其后,似乎不用担心什么。但是另一面就是,你会发现很多时候你不得不独自面对惨淡的人生。因为是你自己面对掀翻的屋顶,和漏水的地下室。修理公司和工人都要预约,可不是随叫随到。想想那个糟心的程度,即便没有伤亡和大面积的损毁都让人充满同情。
但是最近看的最多的,还不是飓风的报道,而是我们所在的Newton正在进行的如火如荼的市长选举。没错儿,Newton是个city,所以选的是市长。呼声比较高的是三位候选人,其中我只见过那位亚裔候选人。Newton现任市长是位黑人,听女儿说是她们小学的校友。她们学校曾经做过一次活动,就是给这位校友市长写信,至于写信的主题,我确实忘记了。这次现任市长并没有参加竞选,据说是准备竞选麻州的州长,没有核实过这个信息的准确性,不过没参加本次的市长竞选是真的。这次的亚裔候选人Amy 也有中国血统,但是完全不会中文。我们见到她是在Vicky 老师家的一次聚会上,想来也算她上门拜票的环节吧。她个子很小,更像日本裔或者马来西亚裔。穿着很朴素,但是一看就是热诚、认真、敬业的知识女性。她已经在Newton 市政府工作20年了,很有从政的经验,也特别了解Newton。Vicky 老师说,她刚来Newton 的时候,就曾经得到过Amy 的帮助。见到Amy 的那次,我其实挺受震动的。很多事是这样,你在那个环境里,会觉得顺理成章,可是你跳开想,就会觉得很不寻常。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面对面地见到一个在竞选市长的人。小时候学马克.土温的《竞选州长》,觉得这虚伪的制度真是可笑。可是多少年过去,不但没见过州长,也没见过选举,更没见过一个市长候选人诚恳、谦逊地来上门拜票。那个瞬间见到的,不是Amy 本人,而是选举权这个权利本身。Newton的华人群对这次选举反应很强烈。主要是两点,第一是号召大家去投亚裔候选人的票,第二是提议即便不赞成Amy的竞选纲领,想要投别人,也要去投票。为什么,选举权和选票,就是在美国这个社会中属于你自己的声音。Amy 现在得票是24%,似乎不占优势地位,但是她的表态会举足轻重,另外两个领先她的候选人,谁得到了Amy 的支持者的支持,就会当选。
市长竞选是一个群里的热门话题,但还不是最热。最热的是我们有一位在Newton生活多年的华人在参加Newton教育委员会的竞选。随着关于竞选话题的热议,我们更多地看到了美国公立学校的运行机制。说真的,刚来Newton 的时候,特别受不了华人群里的争辩和争吵,有时一言不合就发展到退群的程度。我开始时的感觉,仿佛每周都在争吵。大选,麻州的ballot,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亚裔细分,welcoming city,affordable house, 每个问题都有针锋相对的不同意见,特别不适应,还能不能愉快聊天了?可是后来我才发现,这是我加入的最有活力的一个群。人与人之间意见不同才是常态,什么都一致才是异态。而且不同意见会让人看得更全面一些。问题争论得多,其实不会变得更尖锐,反而能够真切看到对方的立场,更理解对方的感受和观点。但是在华人参加竞选的这件事上,大家还是很支持。尽管有时问的问题很尖锐,但是在实际行动上,确实很让人感动。有些人会陪着候选人一起去拜票,这两天是在筹集经费。希望这位华裔候选人可以在11月的选举中成功当选。
现在美国的“深南”地区很支持共和党,其实在不远的历史上并不是这样。这些“深南”地区以前基本是民主党的大本营。有一次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说这种状况什么时候改变的呢?答案是三个字“肯尼迪”,如果还要加上几个字,是“民权法案”。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黑人的社会地位,同时也改变了选票的走向。记得在美国大选之前,有一位华人在朋友圈中力挺川普,说民主党的移民政策会让民主党获得铁杆“黑票”。后来才搞懂“黑票”指的是黑人的选票。一个人在社会上是怎么发声的?自己手中的选举权。1870年,黑人获得选举权;1920年,妇女获得选举权。这都是标志性历史事件。在法律上获得认可和在实际中能够操作之间其实也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黑人的选举权的践行,其实一样是个曲折的过程。但是,这个社会终究还是听到了黑人的声音。
亚裔在美国不折不扣是少数族裔。在国内不管怎么去设想,也设想不出少数族裔意味着什么。有朋友经常很关注我们是否在美国受到歧视,或者白人至上的干扰,还真没有。遇到的人都很友善。但是少数族裔这件事还是很客观。毕竟走出门去,看到白的、黑的面孔居多;毕竟在媒体上看到的亚裔面孔也是少数。而且去放眼主流价值观,WASP,这也是没得说。那么,哪一部分属于亚裔呢?一直觉得有些伪概念很有意思,比如很多人都说到美国怎么融入的问题,又说孩子去的早可以融入云云。融入什么呢?是融入WASP的主流价值观?还是融入某些团体或者组织的主流价值观?还是亚裔的生存逻辑?就亚裔本身来说也有很大不同。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有川普作为美国总统?其实美国的主流中也有相当多的孤立主义存在。在二战中珍珠港被炸之前,孤立主义者集会盛行,不要美国参战,为什么要为远在欧洲、亚洲、非洲的战场而参战?还有更早的门罗主义,甚至可以追溯到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美国的多元化本身就让“融入”这个概念变得有点儿不可思议。
所以,最后还是做自己,在社会上发自己的声音,直到这个族群的声音很重要。犹太人是另一个例子。最近在看的这本《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曾经写到耶路撒冷,让人心生向往,很想去看看,去看看一个民族的苦难与自强。一个朋友之前去过,回来感触很深,说他们过着《旧约》里圣别的生活。莫里斯在书中写到这个“不战胜就会灭亡”的民族。估计没有哪个民族认为不战胜就会灭亡,我们更不会。把崛起和生存放在同等地位的民族,真的力量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