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读书会讨论后期的聊天,提到了身边朋友是情感型居多还是理性型居多的话题,之所以谈到这个是因为y自述自己在人际关系中更多的关注自己,这个带来了一些小小的人际困难,她需要在人际关系中更多把关注点放在别人那里。而我们另外3个人都是刚好跟她相反,我们会对他人的情绪非常敏感,更多把关注点放在别人身上,而会有意无意的忽略了自己。其实我还很羡慕y的状态,可以更多优先照顾自己的需要。
之前在参加某次团体活动时候,带领者曾分享说在人际关系中有2种偏向人群,一类偏向情感型,擅长以情感与周围人建立联系,另一类是理性型,运用逻辑优势与周围人建立联系。两类无好坏之分,而且在有些时候这两类会形成互转,并非一个人身上固定出现某种方式,只是可能更擅长其中某一种。
这两类人群的区别在于,情感偏向的人,在人际关系中对情绪感知较强,能够通过觉察他人和自己的情绪,可能更擅长用一些主动讨好或牺牲、避免激发矛盾等方式,处理关系,注重情感,善解人意;理性型,更偏向理性思考方式,处理关系中的问题时候,更为干脆、直接,较少带私人情感,也不会“委屈”地牺牲自己,一旦选择作出某个决断,绝不藕断丝连,注重“事实”,就事论事。
这个“偏向”可能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与重要养育者互动中发展而来,运用适当,能够给人际关系加分。偏重情感的人,可能会收获关系的深链接,高品质的人际关系,但过于偏重,也可能被情感卷入,分不清自己和他人,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和价值,从而丧失部分的自我。偏重理性的人,可能在处理事情上快速、高效,也可能因此被认为无情、自私,关系浓度降低。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既需要一定的情感,也许保持足够的理性。
心理咨询师科胡特曾说过,一个好的咨询师,需要努力做到“不带诱惑的深情,不含敌意地坚决”,这一点同样适用于其他人际关系,权威与温暖具在,理性与感性并存。知易行难,这需要我们需要明确自己的需求和边界,能够感知自己的情绪,同时,允许和尝试接纳他人的情绪,愿意理解对方的情绪、想法和行为。要不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允许犯错和“失败”,学会“课题分离”,分清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勇于选择并承担责任。 而这些,都需要我们内在的“勇气”,我也在这里攒勇气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