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前后,不得不提爱情,但这个七夕节院线根本就没有爱情题材的电影上映。
早前看到宣传是有两部爱情片瞄准七夕档的:
一部是原本8月7日上映,并备受瞩目的日本动画片《若能与你共乘海浪之上》;
另外一部则是原本8月2日上映,由《初恋这件小事》女主角“小水”平采娜主演的《友情以上》。
然而,因为各种原因它们都撤档了,如今正在热映都是很硬很燃的各类“英雄”主题电影。再往前看,今年贺岁档热映的也是《流浪地球》《飞驰人生》《疯狂的外星人》这些没有爱情记忆点的电影。
现在爱情题材已经这么没市场了吗?
问了身边几个朋友,以往看过那么多甜虐交加的爱情电影,印象最深的是哪部?
他们的答案里,讲述初恋的电影占多数,而且这些电影大部分是在学生时代看得。
比如上文提到的《初恋那件小事》以及《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还有就是经典爱情片如《傲慢与偏见》《情书》等。
而我自己印象最深的也是一部讲述初恋的电影——《怦然心动》。
怦然心动
这部电影大三的时第一次看,当时我就是想感受甜甜的爱情是怎么样的。如今毕业多年利用午休时间又重温了这部电影,居然看的热泪盈眶。
或许是当了妈妈后更加感性,再看电影《怦然心动》已经换成老母亲视角,想到的是要把这部电影的爱情观和价值观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影片清新的讲述了一对小孩,一棵树,简单干净,不是豪华巨制的大片,却传递着强大的价值观,可以作为教育孩子早恋正确态度的绝佳素材。
电影的主题围绕着青涩初恋展开,双线结构,视角交替切换,两人虽然是从小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在没有互相了解前,他们眼里同一个世界有很多不同,对爱情的感知也是错位的。
邻家女孩朱丽对新搬来的邻居小男孩一见钟情,从此她的心愿就是获得他的吻。她喜欢他的理由很简单,男孩有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
然后爱上了他的笑容,身上淡淡的味道……总觉得他身上有越来越多闪光点。从小学到初中,女孩毫不避讳的表现出自己对男孩的喜欢,男孩却好生苦恼总在躲避她。
女孩先喜欢男孩,这很容易演变成女孩的姿态要低到尘埃,或者像去年暑期热播剧《延禧攻略》结局里总结的:爱一个人,谁先说出口谁就输了。
然而,电影中的女孩积极乐观、理性独立,感情中她拥有绝对主导权。
当女孩自作多情要帮男孩捡风筝爬上大树时,她发现自己爬得越高看到的风景越美,是一种整体美。在绚烂的日落景象中,慢慢领悟了父亲所说的整体胜于局部总和的道理。
男孩不愿和她一起爬树,甚至在树被砍了也不愿意站在女孩那边。随着大树被砍,女孩开始怀疑自己对男孩的感情。她只是喜欢男孩的局部,男孩的整体也像他的局部一样美吗?她不确定了。
随着男孩倒掉她送的鸡蛋并嫌弃她家院子甚至有和同学一起嘲笑她的智障叔叔之嫌,她的自尊心一下子苏醒了,她不再怀疑而是确定自己所喜欢的男孩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样子。
确定之后,她就不纠结了,果断的不再纠缠男孩,甚至可以自信的对男孩表示无视。这就是敢爱敢恨,相信自己喜欢的感觉时,勇敢去追求,更懂得跳出“情人眼里出西施”局限,客观理性看待自己的感情。
整体大于局部,道理都懂,但作为当局者能从局部的迷恋中脱离出来以整体为重的实在不多。因为爱情很多时候就是没有道理可言,很多人都感性的凭感觉来相信爱情。就像影片中朱莉虽然已经决定不再迷恋男孩,但是当她知道有拍卖男孩午餐活动的时候,还是有靠近的冲动。
但是朱莉生活里并不是只有爱情,她还有会照顾其他同学感受的同理心,最终没有为喜欢的男孩出价,而是和一个没有人愿意出价的同学共进午餐。而此时,男孩早就喜欢上她,想要吻她,这原本是朱莉梦寐以求的初吻,但她不接受莫名其妙的冲动,快速躲开了。
爱情原本是两个人的事,但影片中女主角朱莉人格魅力实在太大,以致我的注意力都在她身上,更可以说这是一部鲜明展现女性价值观的电影:乐观理性,独立自主,忠于自己的内心又能审视夺度。
7月末在马伊琍和文章离婚新闻铺天盖地时,看到有人感慨爱情和婚姻时引用某个名人的一句话:
趁着年轻一定要赶紧结婚。否则等你分得清事物好坏的时候,就不会再想结婚了!
这句话对于结过婚,有各种羁绊的人来说或许是一种自嘲解压,但我想说趁年轻时分清事物好坏,不是更能为自己创造更多选择的机会?从这个角度看,早恋并不是坏事,或许可以像朱莉一样成长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