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三国,发现诸葛亮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与人争强斗智上,而在识人、用人方面却存在着很大的失误。这主要表现在他对马谡和魏延的使用上。
诸葛亮挥兵南下平定孟获叛乱,马谡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策略深得诸葛亮激赏,在以后的决策中,马谡也常为诸葛亮屡出奇谋,出了许多好点子。马谡待诸葛亮也亦师、亦友、亦父。深受诸葛亮赏识的马谡也便有了从幕后走上前台的机会。就像没有诸葛亮便没有蜀国的建立一样,没有街亭也就不可能让人记着马谡,街亭这一弹丸之地让马谡为后人谙记。马谡一意孤行,置诸葛亮的嘱咐于不顾,更不听王平的劝阻,被司马懿切断水源,导致失败,让诸葛亮苦心精营的北伐付诸东流;陷诸葛亮于险境,也让蜀国命悬一线,危若垒卵。
另一个能证明诸葛亮不善用人的地方便是在对魏延的使用上。魏延本是长沙太守韩玄手下的一员将领,因看不惯韩玄对老将黄忠的猜忌,挥刀斩了韩玄,救了黄汉升来投奔刘备。等待魏延的不是封赏,却是诸葛亮将他推出问斩。刘备人心所向,天下英雄归心,像魏延这样慕名来投却要被推出斩首,那将会阻断多少来归的英雄之路。——真的斩了魏延,恐怕刘备在收取西川之时不知要遇到多少负死抵抗的西川之士,战也是死,降也是死,孰轻孰重,不辨自明。
在后来的战争之中,魏延也一直处于被诸葛亮的压制之下,一直没能得到重用,当然也没有大的封赏,人到中年,还只是一个小小的亭侯。魏延建功之心相当炽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延觉得机会来了,主动请战,要亲率5000精兵,取路出褒中,没着秦岭以东,当子午谷投北,偷袭长安,一旦计谋得成,那么咸阳以西便可以定矣。魏延的计谋遭到了诸葛亮的断然拒绝。
诸葛亮任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断送了北伐的大好局面,是不能识人;不用魏延,使得蜀汉少了一种成功的可能,是诸葛亮不敢用人。
马谡是位谋士,让他在帷幄之中,出谋献策,也许能够有许多奇思妙想,但是他没有指挥一线作战的经验,也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更可怕的是他没有坚定的执行力;魏延久经沙场,有着丰富的战争经验,也不乏金点子,但是诸葛亮却不能领会这一点,以致错失战机,留下遗憾。究其原因,不是诸葛亮缺乏识人用人之明,而是诸葛亮的性格和心理。诸葛亮很少的时候便父母双亡,而一个年长的哥哥又远去江东谋生,家中只有他带着一个弟弟一个妹妹躬耕度日,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诸葛亮便缺乏安全感。根据西方心理学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安全感常常会成为今后发展的性格障碍。从这一点上说,诸葛亮识人、用人的病因可以远溯到童年缺乏的那份安全感上面。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深刻地理解诸葛一生唯谨慎、处处讲稳妥的性格特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