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双成君。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鲶鱼效应”。
之前我待的工作地方,同事很多,大家每天都重复劳动,除了刚开始上班感觉自己很多不会需要学习,几个月以后,差不多可以应付了,反正不会叫就叫上级,我看大家水平也都差不多,觉得自己所学知识足够,每天就这样上午忙上班,下午没啥事聊聊天,相安无事,虽说也有所谓的每月反馈工作情况,可大部分都是表面工作,拍几张照片,意思一下,结束了该干嘛还是干嘛,领导也不太管我们,科室氛围死气沉沉的,要么就是一小撮抱团聊天,年资高点的部分同事开始混日子,偷懒,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总之氛围很糟糕。
后来科室来了几个研究生,其中一个写文章搞研究很厉害,领导对他刮目相看,经常公开表扬他,把他的文章推出去,去外面演讲,各种福利待遇,这下那些年资稍长的前辈坐不住了,不管质量高低,也纷纷想办法搞研究,出文章,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带领大家动起来。
“鲶鱼效应“是怎么来的呢,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他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而且很生猛,所以他赚的钱也比别人的多。该渔民严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才打开他的鱼槽,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原来鲶鱼以鱼为主要食物,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
上面的例子并非是有意为之,但刚好也符合“鲶鱼效应”,很多单位,特别是企业,会刻意找“鲶鱼”,所谓的“空降兵”就会起到这个作用。
但凡事都有两面性,有利的地方大家都只打了,会促进团队战斗力,那么弊端呢,如果没有利用好,会适得其反。
如果团队本身状态还可以,凝聚力,战斗力各方面都不错,这时候引进一条“鲶鱼”,会让他们产生误解,各种流言蜚语,小道消息,甚至抱团抵抗,结果可想而知。如果引进“鲶鱼”数量太多也不可以,刺激过度,不利于团队发展和工作。
我有时候想,换一个环境,接触一批不同的人,有时候一两个也好,跟他们接触以后,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不懂,很无知,回来就会发奋图强一段时间,这个也像我自己给自己招的鲶鱼,长时间按部就班,舒适圈呆久了,就会麻木,这时候给自己找点刺激,是有很大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