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花姐姐
当妈后,在你心里谁最亲,是孩子还是配偶?
可以先不急着回答我的问题,先来和我做一个游戏吧。
请把你两双手的五个手指相对,然后中指折叠相对,然后先分开大拇指,再将大拇指合上,然后在将食指分开,再将食指合上,再将小指分开,再将小指分开,最后再分开无名指。
有什么发现吗?
是不是无名指怎么也分不开。
传说这就是为什么婚戒一定要带在无名指上。
我们最终要和父母分离,孩子最终也要离开我们建立一个新家。
唯有配偶是那个陪我们走完一生的人,也正是因为找到配偶我们建立了一个家,成为这个家的创造者,是这个家的经济支柱,维持家的稳定,瞻养老人,教育孩子。
所以,健康的家庭,夫妻关系应该大于亲子关系。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夫妻双方一旦有了孩子之后,就会慢慢将重心从夫妻关系移到亲子关系。
而这种家庭一般都会活得一地鸡毛。
妈妈把儿子当成第一位的,丈夫位置次之,当儿子要离开家的时候,妈妈会难过,因为有个女人夺走了她的最爱,然后潜意识的阻止儿子和媳妇的亲密关系。而儿子,知道自己是母亲的最爱,变得愚孝,为了回报母亲,不容易和妻子建立亲密关系。
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婆媳战争频发,家庭不和谐,从而传导给下一代。
那为什么我们总喜欢把亲子关系当成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找到答案。
在这本书里里他这样写道: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
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超过了夫妇两人所能担负时,兄弟伯叔亲戚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
中国的家庭,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
夫妇之间之是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而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
所以,我们国家,家的功能更多的承载着绵延子孙,传承整个家族的任务,例如,在封建社会,妻子没有生育儿子便会称做无德,怎么办呢?
家里条件好的妻子就要张罗给丈夫选个小妾。
在这里环境里是不讲感情的,只讲纪律,追求效率,这种效率的根本就是延续香火。
在这本书里费孝通先生还讲道:
夫妇大多是用不着多说话的,一早起各人忙各人的事,没有工夫说闲话。出了门,各做各的。
妇人家如果不下田,留在家里带孩子。工做完了,男人们也不常留在家里,男子汉如果守着老婆,没出息。
有事在外,没事也在外。茶馆,烟铺,甚至街头巷口,是男子们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场所。
爱妻子,陪妻子被称为没有出息,但是做为正常人,妻子也是需要爱的,那怎么办呢?
当儿子出生的那一刻妻子终于找到了情感的归属,于是,她把所有的爱给儿子,当这种爱太多之后,就会变成占有,控制,所以,我们会发现,很多妈妈喜欢控制儿子,而儿子因为背负这种爱而变得愚孝。
这种家庭一定不是健康的,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心理也一定不会健康。现在,婆媳问题这么广泛,多半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而对比西方,在《圣经》里关于婚姻,是这样讲的:
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
夫妻一旦结婚,就组成一个亲密的小团体,共同承担风雨,并不依赖外援。夫妻共同经营家庭,子女在这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他就新建了一个家。
但是在中国却往往爱情让位于家庭,在这个家庭里婚姻关系是让位于家族的。
就像亦舒所说:
人们爱的是一些人,与之结婚生子的,往往是另一些人。
假如婚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会怎么样呢?
在妈妈心目中,丈夫是第一位的,儿子是第二位的,丈夫是她的最爱,当儿子要离开时,母亲虽然会伤感,但是更多的是喜悦,因为有个女人要给儿子真爱,做为妈妈,她祝福儿子和媳妇。
对儿子来说,知道父亲是母亲的最爱,追求自己的幸福,回报母亲妻子是我的最爱,最后整个家庭其乐融融。
所以,健康的家庭,夫妻关系一定是大于亲子关系。
我是花姐姐,专注于家庭教育,如果您觉得我的文章有用,请帮助点赞转发,关注我,希望我们能成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