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不抱怨的手环,赶紧带上。第一想法是挺好看的,哈哈,忘记它的主要用途了。这可是帮助我觉察、践行不抱怨的“武器”。
带上新手环,推着坐三轮车的加加,去接安安。由于到的比较早,带加加在附近的公园玩了会儿。
加加坐在车里东看西看,我呢忙中偷闲给手环来个自拍,算是一种仪式感。
到了接安安的时间了,推上加加来到幼儿园门口,这时安安还没出来。
等待中,安安同班同学的妈妈,也是幼儿园的王老师和加加打招呼。
加加小朋友遇到不熟悉的人,现在的回应是闭上眼睛、低下头。看到他这个小模样,为了不尴尬,我一般会解释下。
当我记录时,意识到我这样做是不妥的。因为我的解释强化了加加的反应。我可以换个方式,像为加加介绍对方。或者是和对方聊天,事后和加加沟通。
今天的王老师用一袋饼干和几个小贴画吸引了加加的注意。当王老师给了东西后,小朋友一扫起初的不好意思之态,而是伸手去拿饼干,对王老师说谢谢。哈哈,这就破冰了。
回家后的加加,时不时提起王老师。贴画加加玩,饼干给哥哥吃了。看来这饼干和贴画效果不错。
回家路上,过一个栅栏门,安安在前面一边倒走,一边和我说话。
从我心里而言,我是不想让他倒走的,担心他摔到。
就在快通过栅栏门时,因为有一辆车经过,安安脚下没走稳,崴了一下。
我顺口说到:“别倒走。”说完后,我就意识到问题了。
《不抱怨的世界》中提到,一项特定的陈述是否反应出抱怨,取决于说话者的内心是否感受到不满。
我是有情绪的,所以“别倒走”是我的抱怨。刚刚戴上,还没怎么热乎的手环,就这样从左手移动到右手了。
戴上手环后,觉察的时刻多了。
看到我移动手环,安安对我说:“妈妈,你抱怨了?”
我告诉安安手环的事了,让小朋友也帮忙监督。
安安写作业,出现了下面一幕。
平时更多的是我帮他收拾书包,写作业时,我会帮他把各科作业分类摆放好。在昨天安安说出下面一句话后,我更加意识到问题所在了。
我忘记有一项幼儿园作业没完成,但安安记着呢。在他做叫叫阅读时,好心办坏事的我把书包收拾好了。
等他出来准备做汉字作业,因为没有像以往摆好本和书,在找的过程中,安安埋怨道:“怎么不给我拿出来?”
听闻此话,尽管有“不抱怨”觉察,但回应安安的话,还是有抱怨成分。尽量语气平静的说:“找作业、写作业,这应该是谁的事呢?妈妈可以陪你一起写作业。”
我再次移动手环。
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永远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
看不得乱,更多时候,我帮安安整理书包。但这对他独立成长,培养责任感没有帮助。
警惕自己的做法。把孩子能做事的自主权还给他。
晚上安安把一袋奶打开后,没有及时喝,放到了小书桌上。
等我收拾时,看到的是奶洒了,绘本有一部分被浸湿。
说实话,看到这一幕,不生气是假的。问了一句:“这是谁的奶?”安安回应是他的,见我语气不对,安安说了句推脱的话。
没多说什么,赶紧收拾。收拾好,移动手环。
《正面管教》说到,犯错误是成长的机会。
在这件事上,我可以邀请安安一起收拾,而不是埋怨。
不梳理不知道,一梳理,可成长的空间太多了。
习以为常的惯性做法,尽管知道不妥,没有觉察、记录、梳理,下次还会再犯。
“不抱怨践行”,让我即将成长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