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讲到思维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型,一种是成长型。其中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人的能力是天生的,由基因来决定;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通过学习来培养的。
无论是拥有哪种思维模式的人,都渴望得到成功,那么成功究竟是学习的结果还是智力的证明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共读时光,去书中寻找答案。
但那时候的我们并不感觉困难,相反的,婴儿时期的我们根本不在意是否丢脸,我们一遍遍站起来,摔倒,站起来再摔倒,直到跌跌撞撞地向前走。这样生机勃勃的学习热情是与生俱来的,是什么原因让它走到了尽头呢?
是固定型的思维模式!
一旦人们开始有能力评估自己的时候,有些人就开始变得畏首畏尾,担心自己不够聪明,害怕遭遇挫折。在他们的世界里,人们希望能确保自己是正确的,是成功的,因为他们相信聪明的人是永远成功的。
然而那一部分乐于挑战,敢于突破极限的人们呢?成功意味着拓展自己的能力范畴,意味着自己越来越聪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自我认知逐渐增强,思维模式带来的不同也越来越明显。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相信成功的关键是学习,他们高度关注可以提高自己知识水平的信息,对他们而言,学习才是第一要务。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则恰恰相反,他们不愿意暴露不足,为了让自己始终看起来很聪明,他们放弃挑战,生活在舒适区里。就像书中提到的那样,尽管一部分学生英语成绩不理想,但他们宁愿拿自己大学的前程冒险,也不愿意参与任何辅助型的课程,因为那样让他们看上去很愚蠢。就这样,固定型思维模式将人们变成了不爱学习的人。
除了学习方面,在择偶时,不同思维模式的人也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希望自己的伴侣,崇拜他们固定的个人特质,希望自己是伴侣信仰中的上帝,这与我国古代的大男子主义非常相似。在古代,男子是家庭和社会的主体,女人必须遵从“ 三从四德”的戒律,一旦有女人对权威提出异议,就是不守妇道的表现,迎接她的将会是严重的惩罚甚至会因此丧命。尽管在现代,这样的例子越来越少见,但拥有“大男子主义”思维的人,正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代表。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在择偶时,则理性的多。他们并不希望别人诋毁自己,但却想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对方要能够看到自己的缺点并帮助自己改正,鼓励和促进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试想一下,如果两个不同思维模式的人结合了,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也许就像书中说的那样吧,一个人的成长成了另一个人的噩梦。
无论何时,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都不会停下寻找挑战的机会,他们会在挑战中不断成长,挑战越大,成长的空间越大。
就像我们熟知的迈克尔·乔丹,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他是一名篮球巨星,曾被世界冠以“穿运动鞋的上帝”等溢美之词。然而鲜有人知的是,年幼时期的他身材矮小,曾被教练由一队降入二队,不过他不仅有气馁,还通过刻苦的训练,入选了全美高中生阵容。
之后乔丹的球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经历了伤退,父亲被谋杀等人生低谷,用自己不懈地努力向世人证明,他担得起NBA最有价值球员称号,入选篮球名人堂是实至名归的。
不难看出,乔丹是成长型思维的典范,他清楚地知道潜能是人们随着时间来提高自身技能的一种能力,想要让潜能开花绽放需要时间。当他再次回归篮球界并引起巨大轰动时,他却表示异常震惊。在乔丹的世界里,他与普通人没什么两样,要说区别可能就是他不断寻求挑战,获得成功的坚定信念吧!
这样一个生活在聚光灯下巨星,自始至终彬彬有礼,没有在遭遇挫折时怨天尤人,也没有在星途顺利时沾沾自喜,他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天赋型选手,但他愿意为了自己的目标和梦想付出所有的努力!
当他们感觉不到自己聪明且富有天赋的时候,就会丧失兴趣,就像书中说的那样,一旦失败,纠错的过程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
就拿拥有着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世界级网坛名将约翰·麦肯罗来说,他认为能力来源于天赋,他不喜欢学习,不参与挑战,一旦事情遭遇不顺,迎接他的是失败的必然。天赋过人的他曾连续四年在网坛排名第一,正是因为这种成功让他感悟到“成功的特殊意义”。
约翰·麦肯罗有在比赛中使用锯木屑吸手上的汗的习惯,在某次比赛中因为他不喜欢那些木屑,就故意将容器打翻,经纪人不得不临时花费20美元重新为他订制了新的锯木屑。而当他在吐了一名高贵的日本女士一身,反而受到鞠躬道歉和礼物时,这种优越感到达了顶峰。
在约翰·麦肯罗看来,第一就象征着特权,象征着高人一等,象征着随心所欲。在“第一的世界里”,他就是始终高高在上的世界的主人,可以随意侮辱别人,自己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不能允许自己的失败,因为失败意味着失去一切,意味着不再万人敬仰,意味着没有任何特权!
相信人的能力固定不变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们,急切盼望成功,他们喜欢这种优越感,甚至把这种优越感等同于自尊。然而,如果成功后你变得极其重要,当你遭遇失败的时候,又变成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