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至1976年,中国工业化初期的三次危机的化解主要通过向高度组织化的人民公社和国营、集体农场大规模转移城市过剩劳动力来完成。在高风险的城市社会则以“阶级斗争”为名的各种政治运动来不断消纳社会紧张关系。
根据经典理论,国家工业化的内向型“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突出特点是经济大起大落,具有明显的经济周期特点。
本节部分:新中国借助外资走出民国经济危机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是民国延续下来的长期经济危机。因为黄金储备被带走,政权大量发行纸币,新中国建国伊始物价即出现灾难性暴涨。
在当时,高通胀打击下的小农经济高度“风险厌恶”而采取去货币化行为,减少购买城市工业品。在不能向农村转嫁危机的条件下,城市社会营商环境劣化,出现大量假冒伪劣、投机倒把、贪污贿赂、徇私舞弊情况,政府有针对性地开展“三反五反”等群众运动。但这种行为根本不可能消化城市经济中民族资本原始积累所带来的制度成本。
在朝鲜战争付出极大代价后,得到了苏联的肯定,出现了转机,才与苏联建立战略同盟关系。在强大的外来投资拉动作用下,中国在1950年迅速走出了建国之初的经济萧条,开始了工业化的高速原始积累阶段。是朝鲜战争导致了新中国第一次对外引资,包括设备引进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全面借鉴。
迅速地,在1956年,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形成土地、劳动力、资金的“政府所有制”。就这样,生产力基本要素的私有制在新中国存在了不到7年时间就消灭了,完成了民族资本主义向国家资本主义的制度演变。
下一部分:第一次危机,1958-1960苏联援华投资中断后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