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0日。
今天开始跑步了——自从2008年手术后,已经8年没有这样正常运动了。虽然只有短短『16分钟3公里』,但这已经是我当时能承受的最大强度了,也是我终于感觉可以看到失而复得的希望。
为了这一天,最近半年都在刻意准备着——每天步行10到20公里,做瑜伽,压腿,蹬自行车;多吃营养丰富的高蛋白食物;规律作息,尽可能保持好的心态。
虽然中间因为工作强度大,压力增加、心情抑郁,一度复发过走路都很困难,但我还是坚持着没去医院挺过来了。一边上班、一边修养。
原以为每天非剧烈运动量还可以的我,去慢跑下应该不会太费劲,但事实恰好相反。一上来的几步就明显感觉腿很沉,跑了不到500米,就开始大口的喘气,这哪里是年轻的样子。还好公园里人很少,可能是现在天冷、又没太阳的原因,跑步的就我一个,零星有人在散步,我可以专心不受干扰慢慢地跑。
我对公园很熟悉,只要天气好都会过来走,我按照往常步行的路线跑,每圈1.5公里,心里自言自语至少要跑完2圈。到第二圈时稍慢了一些,跑的过程时不时还捂一下手术的地方(还是有畏惧啊)。最后停下来不是因为跑到了两圈,而是我的两条腿恰好在终点抽筋了——这也说明前面对此“最大强度”的估计是合理的。
另一个要去跑步的原因,是我本来就很喜欢运动,但这个“本来 ”还需要跳到时光机回到上学时候——每天早起绕着县城跑,冬天也是,不过老家的冬天可是玩了命的冷,那会儿都零下40度,早上我出去跑步家里人都不知道,因为凌晨4点多,我都是很轻声的出门,让他们知道肯定骂我。上大学时,我一个暑假不回家,中午12点多去篮球场一直打到吃晚饭,有时还会在场上中暑。
现在想想那时可真是作死,运动太过度了,这也跟我后来不得不手术有很大关系。
回忆之余,这时隔8年的时间着实很长,我最近也常想,之前就应该去尝试的,中间有很多次机会,而且都比现在的我状态更好。解释的话只能说那时还年轻,年轻时健康总是让位于被自己认为“更重要的事”。后者确实重要,但健康也一样,这种平衡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辈子的事,而不能分时段的牺牲一头、养另一头,变得“下水思命,上岸思财”。
我觉得道理每个人都懂,解释的方式也有很多,但真正醒悟除了到不得已时强迫自己,还需要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心,从内而外的剖析自己,重新认识自己。否者时间久了,自己会变成一个不好的“最新版本”,再久一点,自己都习惯了懒得迭代,这对人之后的决定和行为影响就大了。
李笑来老师曾说:“直接来自感官的认识很容易与他人分享,而思想上的体验却往往难以用语言表达。”前面跑步的描述确实很容易,但由此生发出来的新的认识还要不断消化,翻译成更有逻辑和深度文字也有待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