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难寻》是哈金的短篇,写的是发生在1981年的故事。
《武松难寻》看似荒诞,却又是那么真实。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
省委书记喜欢“我们”剧组拍摄的《武松打虎》。
当然,省委书记的喜欢里一定有诸如“使英雄形象成为革命群众学习的榜样”、“通过作品加强人民的斗争意识”这样冠冕堂皇却假大空的理由。
省委书记做出了重拍打虎镜头的批示。因为“影片中的老虎是假的,不足以构成对英雄的真正挑战”。
省委书记要求拍摄更真实!并指示,把修改后的片子送去中央电视台播放。
批示一出,上上下下行动了起来。
市里特批拨款。
有关部门特批野生动物买卖批文。
为了将非法合法化,还请来市动物园客串重要角色。
剧组所有有关人等内心充满兴奋和荣耀地努力重拍了打虎镜头。
结果,真虎将演武松的演员吓成了精神病,还让一个无辜司机留下了终身的后遗症。
就是这么一个几句话就能交代完的故事,却写得发人深省。
在中国,领导的话是圣旨,领导的喜好是风向杆。如果你善于领会领导的讲话,尽力执行领导的意思,完美达到领导的期望,不仅会被夸赞为“讲(lin)政(de)治(qing)”,还可以因此获得利益。
有些时候,领导的话高于一切,包括法律。当然,所有因此违法的事情,都可以因为有领导的批示,而变得冠冕堂皇重新“合法”起来。
从买老虎到打老虎,再到杀老虎,显然都是不合法的,但是一切都有有关部门堂而皇之的批文护身,所以一路绿灯。
听起来荒诞不经,其实,类似的事情总是在发生。
作者哈金是华人作家,母语是中文,却用英文写作,并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获得过诸多有分量的奖项。
《武松难寻》的语言是经过转译的,虽然,从译者金亮的履历看,不该怀疑他的中英文的水准,但是,读来还是有隔靴搔痒之感。
读完,我想,小说到底靠什么来取胜?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形象?还是环境的设置?
看起来,这一篇《武松难寻》语言朴素,情节平淡,而且因为是短篇,环境设置和人物塑造也未见多么用力到位。但是,说不来的,读完会感到它很有力量,令我久久难忘。忍不住写几笔读后。
我想,这篇小说的力量来自细节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