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我和孩子在商场里瞎逛,看到一种曲奇饼搞活动,买二送一。
虽然平均算起来价格还是很高,但我还是买下了。
不是因为饼干好吃,而是因为我非常喜欢那个装饼干的盒子。
鲜艳饱满的色彩,恬静悠闲的风光,油画般的美丽。
我突然想到买椟还珠的故事。
小时候,老师们教导我们,千万不能做买椟还珠的傻瓜。
可是,我现在的行为,不是跟买椟还珠那个人一样吗?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也许这样的饼干盒子根本不值这个价,但是我喜欢,看着它们,我心里很快乐,这就足够了。
我想,那个买椟还珠的人,在看到那个装珠宝的盒子时,心情一定和我一样,欣喜若狂吧。在他的眼里,盒子的价值远大于珠宝。
谁说事物的价值是由价钱决定的呢?
在孩子的眼里,一颗弹珠的价值远大于钻石;
在饿得快死的人眼里,一碗粥的价值远大于一箱黄金。
小时候的教育告诉我,这个世界非黑即白,一是一,二是二;好人是好人,坏人是坏人。
长大以后,我才渐渐地发现,好人有时候也会产生邪恶的念头,坏人有时候内心也会变得无比柔软。
世界上根本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
2
犹记得第一次看完时寒冰先生给女儿解读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时内心的震撼:曾经的单一价值观教育对我们的思想禁锢实在太深了!
上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项链》的中心思想是:
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的作品,写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为了出风头,弄巧成拙,最后自食其果的故事,揭露了他们可怜兮兮的虚荣心和灵魂极度空虚的精神世界。
而时寒冰先生却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诉女儿:小说的人物其实拥有很多难能可贵的品质。比如:
一是慷慨。女主人公马蒂尔德找她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借首饰时,佛来思节夫人没有瞧不起她,而是立刻取出一个大首饰箱,任她挑选,这是何等的慷慨!
二是诚信。马蒂尔德在弄丢项链之后,没有赖账(她借项链时并没有打借条,也没有第三人在场),反而以十年的艰辛偿还了“债务”,而佛来思节夫人最后知道自己得到的是一条真项链时,也没有昧着良心装糊涂,而是坦率地告诉她那条项链“是假的,顶多值500法郎!”
三是真爱。马蒂尔德的丈夫罗瓦赛尔面对妻子的长期抱怨,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满足妻子,为她争取到了部长晚会的请柬,又放弃自己买枪打猎的计划,把积攒多年的私房钱拿出来给妻子买礼服。这样的爱多么真挚感人!
长期非黑即白的教育让我们看人和事物时,特别容易偏激,既缺乏对事实的鉴别之力,也缺乏起码的悲悯之心。而时寒冰先生告诉我们:
被抹黑的未必真的就黑,被浓妆艳抹的未必就白,我们需要重新找回自己的智慧、理性乃至悲悯之心。
人是有多面性的,坏人身上有优点,好人身上也有缺点。即便是马蒂尔德那样爱慕虚荣的人,原本也是一个美丽而充满活力的人,一旦她用自信把美丽激发出来,同样显得非常迷人。
所以,不要苛求别人,也不要苛求自己。带着悲悯之心去看待每一个人,我们会更懂得宽容,更能与人很好地相处。
3
最近迷上了《蒋勋细说红楼梦》。蒋勋先生声音平和温柔,我听得如痴如醉。
《红楼梦》对他来说,不是红学饭碗,不是研究对象,而是心心相印,如遇故人。他心中的红楼人物,个个有血有肉有温度。
蒋勋先生说,年轻时看贾瑞,只觉得下流龌龊。50岁时再看红楼,才被这个人绝望的爱感动。
贾瑞自幼父母双亡,祖父又是个腐儒,一辈子也没考取科举,只能混在家塾中教书,一肚子的郁闷不得志都发泄到孙子身上,每天非打即骂。贾瑞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没有感受过爱和温暖,毫无自信,也毫无天分,家族中不到10岁的孩子都看不起他。对王熙凤的爱,是他人生中唯一的光亮。最后为了追逐这点光而死,他那种毁灭性的爱,必须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才读得懂。
蒋勋先生也看到了薛蟠的可怜。
他强抢香菱、打死冯渊的时候,也就是16岁左右,相当于刚上高中的富二代,爸爸早死,妈妈疼爱这个独生子,家里有财有势,却又缺乏管教。打死冯渊这样大的事,他都不用做什么,自有旁人替他搞定。怎么可能不变得越来越放纵?“这就是他最可怜的地方:他根本没有机会反省自己。”只有在放纵、闯祸路上一路飞奔下去,直到无人可以替他收拾。
“作者把自己隐藏起来了,他只是像镜子一样照给你看人生的现象。”如同佛经所说的“如实观照”,这正是《红楼梦》最了不起的地方。
看似平静客观的文本背后,自有深深的慈悲,每个人他都看在眼里,平视过去,对微如草芥的卑微者,对锦绣之中的华贵者,在理解上有同样的深度。
这才是一部优秀文学作品应该有的态度。
这也是一个人应该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