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的学与思》(22)小建中汤
黄岐之
小建中汤
一、经方名:小建中汤
二、经方的方与证:(伤寒论与解释)
(1)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100条)
“伤寒”,代指病在太阳,非必是太阳伤寒证也。句首冠此二字,隐意为当有在外的证候,虽未指明具体为何证,但观其先用小建中汤以治腹中急痛,可见外证为桂枝汤证可知。
“阳脉涩,阴脉弦”,仲景书中脉的阴阳有两种情况:一是指关位前后,关前为阳、关后为阴;二是指诊脉轻按重按的取法,浮取为阳、沉取为阴。这里属第二种取法。阳脉涩,主津血不足于外;阴脉弦不但为里有实、腹痛(拘急而痛)提供了依据,又隐言本条兼有小柴胡汤证。
“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与小柴胡汤”,此言治疗方法。
本条病机:表有外邪不去,且血虚里寒,并兼有少阳证。此乃太阳少阳并病,而中气虚(中气不振于里)。
(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
“伤寒二三日”,言起始为太阳伤寒,才二三日,表示患病不久,隐意下仍有外邪未去的意思。
“心中悸而烦者”,“悸”为惊悸,心跳得厉害。心虚血少则有此代偿性的表现。表不解则“烦”,对烦证方辨虚实表里,例如本条之烦乃邪(热)郁在表之烦,柴胡证之烦乃邪入半表半里,其热波及心胸而烦等。
本条述证甚简,虽未言脉,但推之可知其为浮而缓弱之类。上条为太阳少阳并病,中气虚而不振,本条为中虚而邪在太阳,都有桂枝汤证的病机。桂枝汤健胃生津,小建中汤证因有里虚之候,故加饴糖以补益。
三、经方配方: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4枚,炙甘草6克,饴糖60克(分两次煎用)。
四、中药药性:
(1)饴糖:【性味与归经】甘,微温。入脾、胃、肺经。【功效】补中缓痛,润肺止咳。
(2)其它参见《经方的学与思》文集(1)相关内容。
五、用法:水煎五味,汤成去滓,纳胶饴,更上火消解,温服。呕家不可与建中汤,以甘故也。
六、本方剂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
七、经方方解:本证多由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治疗以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为主。中焦虚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虚寒,化源匮乏,气血俱虚,故见心悸、面色无华、发热、口燥咽干等。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
八、方剂主治:本方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为辨证要点。
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脘疼痛忌用。
九、感悟:小建中汤为温中、健胃、和里缓急之剂。适用于:(1)伤寒脉浮取涩、沉取弦,表不解而腹中急痛者;(2)外邪不去,“心中悸而烦”者;(3)虚劳、悸、衄、梦失精,里急、腹中痛,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者;(4)中气不振、津虚血少、里寒,或外有热、腹中痛(腹中挛痛、急痛)者。
本方即桂枝加芍药汤再加饴糖60克。桂枝加芍药汤原治腹满时痛,今加大量甘温的胶饴,虽亦治腹痛,但已易攻为补,故名之为健中汤,建中者,健胃也。而谓之为小者,一是其在桂枝汤的基础上仍兼和外;二是由于其倍用苦降的芍药虽补而不峻,与专行温补的大建中汤比较,则为小也。
饴糖(即麦芽糖),甘、大温,为缓和、滋养、强壮药,易于消化;功能缓急迫、健脾胃(补中益气)、益气力、补虚冷,解中草药之毒;主腹中急痛、虚劳里急诸不足、无痰干咳等证。本品与甘草性味相仿,而甘草可用于表里阴阳虚实诸证,饴糖则专适于里虚之证。
故本方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
(注:本文主要参考段治钧编著《胡希恕经方精义笔录》)
(《经方的学与思》文集为原创系列,版权所有,转载和引用时,请说明出处,否则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