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三十七)爱重反为仇,薄极反成喜。
原文:
千金难结一时之欢,一饭竟致终身之感,盖爱重反为仇,薄极反成喜也。
译文: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如不投机,即使你拿出价值千金的重赏或恩惠,也难以打动对方的心而跟你合作;一个人假如有良心而又非常知恩重道,即使是你在他穷困时给他吃一顿饭的小小恩惠,他也必然一生不忘此事永远心存感激回报之念。另外,人间还有一种极微妙的心理现象:就是当一个人爱一个人爱到极点时,如果一不小心感情处置不当就会翻脸成仇;还有就是平日你非常不重视的一些人,只要你某日突然对他们施一点小惠,他们就会受宠若惊而对你表示好感。
个人见解:
读到这句话,我想到了几点。
-1-
感情并不是钱能买到的。
金钱确实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但确实很难买到情感。也许人们会因为一个人有钱去接近一个人,但是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很脆弱的。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但是当一个人变穷的时候,就无人问津了。
-2-
帮助别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经常有人呼吁人们助人为乐。其实,助人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在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类似的内容,因此,就不赘述了。不过,要提一点的是帮助别人是双向的。其实,很多时候不是为了获得回报而回报。而是只有当一个人真正觉得得到了帮助,他们才可能回馈于助人者,而不是助人者一厢情愿地认为。所以,助人者需要思考,被帮助者内心的真正需求,而不是只顾自己爽。
助人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有一句话还是值得借鉴的。“宁可雪中送炭,而不要锦上添花。”为什么呢?其实,根据经济学上的“边际效应”原理就可以明白了。当一个人饥饿的时候吃一个包子和吃饱了再吃一个包子,感受会有很大的不同。而雪中送炭是前者,锦上添花是后者。只有在别人真正需要帮助的的时候,别人才会觉得受益。否则,就像吃饱了再吃一个包子,已经想吐了,他们感受到的不是温暖而是恶心。
所以,一个人不要爱心太泛滥。助人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要适当。
-3-
爱是一门深刻的学问。
爱,算是人类永远的主题了。每个人对爱都会有自己的一些看法。今天,我就来谈谈自己的看法。爱是一门艺术。这是人们都能理解的。
在此,我并不想谈论爱,而是想谈论因爱生恨的问题。为什么会因爱生恨呢?我想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人的大脑。
研究人员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刺激一只猫的回报反应区,这猫会感觉到强烈的快感,如收回刺激它就会咬人。研究结果发现:一般的愤怒过程和额叶前部皮层中心紧密相连,后者是跟“回报”有关的结构,如赢得爱人的回报、认同,这种期待没有得到满足的反应被认为是“受挫-敌对假设”。所以,当爱的动力受到阻碍时大脑就会将激情转变成愤怒,产生负面情绪甚至攻击行为。
简言之,爱恨是同源的。爱一个人却得不到回馈,受到伤害,便开始转用恨的方式来掩盖。恨是一种攻击,通过攻击让自己相信不再爱了。所以,当我们理解了爱与恨的关系的时候,我们就要对爱更加谨慎了。
-4-
比如:父母对子女的爱。当父母关心子女而得不到爱时,而他们又不愿意恨子女的时候是多么痛苦。所以,世间的父母是多么伟大,因为他们需要忍受太多的痛苦。不过,从另外一方面解释。父母的爱也不要太泛滥,因为爱应该是双向的。如果一味地去爱子女,而自己又得不到子女的回馈时,这说明这样的爱并没有别子女所接受。因此,这也是一个反馈信号。有时,我们总以为自己多么爱一个人。事实上,对方根本就没有感受到,所以,我们不能只是一味地爱,还应该思考,对方是否真正感受到了自己的爱。
再比如谈恋爱。有人说:“爱情从来都不是平等的,总有一方付出的多,有一方付出的少。”这个结论,我倒是不能够确定是真是假。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爱需要反馈。没有一个人可以在得不到任何反馈的过程中,不断坚持。所以,作为被爱的一方,需要是当地给予另一方一点反馈。否则,二者的关系必然会走向破裂,甚至因爱生恨。这也是我们在某段关系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尽管新闻上的那些因爱生恨的例子有些极端或者畸形,但这确实爱与恨的一种反映。
爱与被爱都是相互的。所以,不管是友情、亲情、爱情甚至婚姻,我们都应该给彼此反馈。这样情感才能不断维系下去。
-5-
结语:
人性是复杂多变的。没有爱,就没有恨。不管是助人还是爱人,都应该认真思考、把握分寸,否则情感就可能向相反的方向演化,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