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34年,唐朝大军进攻吐谷浑,经过一年征战吐谷浑失败,国王伏允狼狈逃往一处空广的沙碛地,初有兵千余骑相随,最终水断粮绝,绝望中自缢而亡。其子慕容顺降唐,被封为西平郡王。这一时期,东方的唐朝建国已有十六年,正好处于兴盛的贞观年间,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王宫大明宫开始初建,仅仅长安城的人口就超过一百万,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全境人口约三千万,疆域约四百多万平方公里,气候适宜,土地肥沃,经济文化发达,天时地利都有利于建立一个强盛的国家。吐蕃朝廷非常关注唐朝向青藏高原的渗透,为了各方的和平与安宁,有必要和东方这个大国沟通关系。于是采取积极主动的外交政策,派使臣访问唐朝,同时提出联姻意向,向唐朝求婚,但遭到唐朝皇帝拒绝。“贞观八年,其赞普弃宗弄赞始遣使朝贡”[]当时吐蕃派遣的使臣姓甚名谁,尚不清楚。公元634年,唐朝派一名叫做冯德遐的大臣带着使团初访吐蕃,这一事件在双方史书记载中各不相同。唐史《新唐书》称遣冯德遐下书“临抚”。“临抚”到底为何意?解读开来应该是“莅临安抚”的缩写,可见唐史所述,似乎以居高临下巡视慰问某一地区之意。而在敦煌吐蕃历史文书上说“唐与吐谷浑皆来纳贡”,同样将唐朝居于臣属地位。正如唐史关于吐蕃与唐朝“无偿往来”“其种落莫知所出也”“未通于中国”等记载相符,当时蕃、唐之间并不了解双方的情况。为此,这是唐朝廷第一次派使者访问吐蕃。冯德遐在吐蕃呆了一段时日后启程返回,于公元636年和吐蕃使者一起到达唐朝,吐蕃再次访问唐朝并请婚,唐朝又一次断然回绝了吐蕃的请求。吐蕃使者回去后向朝廷禀报说唐朝拒婚是由于吐谷浑王挑拨离间所致,但突厥和吐谷浑均和唐朝联姻,娶唐朝公主为妃。松赞干布恼怒,决定发动对唐藩属国吐谷浑的征讨。
吐蕃立即从象雄等地抽调大批军队,松赞干布亲自督军向东北进攻吐谷浑,刚刚复国的吐谷浑王诺曷钵面对气势汹汹的蕃军,自知不能匹敌,加之兵员士气低落,无力抵御,便逃到了青海湖北部地区躲避。但蕃军并没有穷追不舍,与吐谷浑之间没有发生大规模交战,吐谷浑大批牲畜和物资被蕃军掠走。到了公元638年阴历八月,蕃军已经抵达蕃唐交界地区的松州“ཟུང་ཆུ།”(今四川松潘县)以西,在松州城西境屯军扎营。然后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面遣使送金帛,声称来迎娶唐公主,一面又向唐朝威胁说:“若大国不嫁公主于我,即当入寇。”[]“公主不至,我且深入。”[]等待一段时间后未见唐朝方面动静,遂进攻松州,松州都督韩威率万余轻骑出城交战,结果失败逃回城内。唐阔州刺史别丛卧施、诺州刺史把利步利不敢与蕃军交战,相继带领全州兵民投降吐蕃。
这时唐王太宗立即调兵遗将来对付吐蕃。公元638年阴历八月,唐朝派遣候君集和大将牛进达等率领步骑五万多人,分几路进军松州。“吐蕃攻城十余日,进达为先锋,九月,辛亥,掩其不备,败吐蕃於松州城下,斩首千余级。弄赞(松赞干布)惧,引兵退,遣使谢罪,因复请婚,上许之。”[]旧唐书也有同样记载。《新唐书·吐蕃传》还说,因松赞干布连年征战,几位大臣请求他罢兵返回,松赞干布拒绝,八名大臣自杀。
吐蕃早期史料找不到松州事件的详细记载。“有个叫唐太宗的在于阴火狗(公元626)年继王位,之后第九年阳木马(634)年与吐蕃王互送礼物建立关系。由于蕃王请婚未成,吐蕃气愤与之作战八年多,尔后军队返回。让噶尔·东赞携带金子和多种珍贵礼物前往,太宗女儿文成公主于铁牛年送出。”[]“迎娶唐太宗之女文成公主的过程如下,吐蕃王歼灭了突厥王(吐谷浑王),接着同唐朝兵戎相见八载有余,击溃唐境内十一州的兵力。灌县和小杂谷脑接壤的一仗著称于世(松州至灌县相隔二百五十点九公里,所谓小杂谷脑在理县,距松州约二百三十二公里)。当时作战的碉楼迄今尚存。阿坝、若尔盖和松潘等地也曾发现其时碉堡的残砖。那时吐蕃发兵二十余万到达甘、青、川,占领广大的地区。此间白河、黑河和大渡河流域的藏族部落就是当时驻守唐蕃边界的吐蕃军队之后裔。其后,唐王表示愿意签订条约,许以公主。”[]“约在公元637年至645年,吐蕃连续击败唐朝住扎在多康的军队。二十多万大军驻在松州(今阿坝松潘、若尔盖一带),东攻甘肃、宁夏、陕西一带,南下占据了四川西部和成都平原以西,并派吐蕃军队驻守。此后今四川西部,康、青、甘、宁地区与今西藏地区连接起来,形成连片的大疆域。”[]为此,藏、汉史料记载不尽一致,主张稍显差别。当然,以上载述比新旧唐书晚得多,也不知资料源于何处,但可见他们主要是结合了史料的研读和对历史遗迹的考察。“松州的那些藏民自古以来被称为夏尔巴人,其原因是,松赞干布同唐朝开战时期,从上部阿里地区一个叫做夏尔巴的大村落开来一支庞大的部队驻扎在松曲河一带地区戍边,迄今他们进驻该地区有一千三百年左右了,……松州这些夏尔巴人的远祖是阿里地区的藏民,他们是不折不扣的藏族人。”[]然而,唐史所说松赞干布“引兵退”与青史关于“军队返回”大致是一致的,可以肯定的是松赞干布主力是返回了。尚不清楚的有两个焦点:一是松赞干布军队全部撤回还是留下部分戍边部队;二是牛进达袭击后立即撤回军队还是唐朝答应联姻后撤回军队,以下就是对此次事件的简要分析。
吐蕃开始进军只能是贞观十(公元636)年以后,因为贞观八(634)年唐使冯德遐访问了吐蕃,但不知什么时间踏上了返回的路程。两年后贞观十(636)年的某一天和吐蕃使节一起出现在了唐廷。然后,吐蕃使节带着唐王李世民不愿与吐蕃联姻的消息启程返回,最快也只能在637年下半年某时才能到达拉萨。吐蕃得到唐朝不愿联姻的消息后开始集结兵力。集结二十万的庞大兵力并进行远征准备,可能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因为还要与象雄联兵,“弄赞遂与羊同连”[]。也就是说,吐蕃最早也只能在贞观十二年(638)初才能进军。我们知道蕃军于638年阴历八月到达松州地区,假定是当年二月开始进军,行军约六个多月,拉萨至松潘,途径吐谷浑、白兰、党项等地,总行程约二千六百公里,日行军约十四公里,这还是较高日行军速的推测,蕃、唐之间后来发生的那些战事日行军速远没有达到十四公里。 吐蕃到达松州地区后,发生了松赞干布带有软硬兼施的胁婚要求:“命使者贡金甲,且言迎公主,谓左右曰:公主不至,我且深入。”所谓“命使者贡金甲”,可能只是口头捎信给松州都督,而没有付诸行动。针对松赞干布的武力威胁,“都督韩威轻骑觇贼,反为所败,边人大扰。”[]松州都督韩威迎战蕃军的具体地点、兵力和伤亡情况不详。从吐蕃屯军松州西境来看,距离松州古城很近,应该是靠近松潘古城西北二十公里以内,大约在现今川主寺以西地区,那一带海拔高度三千米左右,气温变化无常。但八月份应该处于温热季节。韩威投入兵力超不过五千。此时,吐蕃率先攻城还是韩威出城冲向驻扎在松州西境的蕃营?战事过程表明是后者。因为吐蕃到达松州地区后并没有立即进攻松州城,而是屯军扎营,向松州都督韩威提出和亲条件。韩威出城交战失败逃回城内后,交战的部分蕃军随即追至松州城下,吐蕃其余大批人马也陆续而至,围困松州城。对此,吐蕃行军时间和小规模战事的推测大致如此,史料记载也较为可信。但接下来发生的事件,解读起来就有点费劲。请注意:638年阴历八月二十七日,唐王“乃诏吏部尚书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出当弥道,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出白兰道,右武卫大将军牛进达出阔水道,右领军将军刘兰出洮河道,并为行军总管,率步骑五万进讨。”[]阴历九月六日,牛进达所率一路人马已经到达松州地区,并发起对吐蕃军营的偷袭。“进达先锋自松州夜袭其营,斩千余级。”[]也就是说,从唐王下达诏令到牛进达到达目的地只用了约十天时间。如此神速的行军能力,令当今摩托化部队都要刮目相看。为此,有必要考察一番牛进达一路人马的数量及出发地点。查看松州古城四周相连地区得知,松州古城距北川县四百四十一公里,距红原县二百零九公里,距若尔盖县一百五十四公里,距陇南三百三十八公里,距四川都江堰二百五十二公里,距南充市五百三十二公里。[]其中红原、若尔盖两条线基本可以排除,因为那条路线正好是吐蕃进入松潘地区的通道。牛进达的行军地点应该在松州东北或者东南方向,只有这两个方向可以通向陇南和四川盆地唐朝境内。牛进达很可能是从四川什么地方开始进军的,因为贞观七年(633),牛进达出任邗江府(今江苏扬州)统军,后来奔赴四川南充嘉陵地区平定过叛乱。嘉陵地区距离江苏扬州约一千五百四十一公里。如此遥远的路程,牛进达在几年内大可不必来回奔波,很可能在四川某地统军镇守。从以上测量松州至各地距离表明,离松州最近的地点也在三百公里以上。我们分析松赞干布日行军速约为十四公里,但将牛进达日行军速提高一倍多来计算,日均速接近三十公里,有可能完成十天行军近三百公里的速度,但不要忘了一个重要环节,在没有电报电话的古代,将皇帝诏令从长安传到牛进达出发地点,仍然要靠人马之力,长安至四川某地,至少也有七百公里之遥,唐朝境内虽然人口较多,村落遍布,传递皇帝诏令也是靠驿站,按日速五十公里传递,大约需要十四天。传诏和行军时间相加,假如牛进达人马一个月之内到达松州地区,算是最快速度的推测。为此,史料所载八月二十七日唐庭下诏至九月六日牛进达就到达松州城下偷袭吐蕃军营的记载,对时间的推测结果是很难确定其准确性。除非唐庭在两月前就得到吐蕃向松州方向进军的情报,并预知将要进攻松州城。另外,我们已经知道唐朝四道军总人马为步骑五万,可知唐军不仅仅是骑兵,还有步兵。但不知牛进达一路步骑各有多少,我们且假定为一万左右骑兵,而没有步兵。再看吐蕃方面,吐蕃二十万兵员按照每十人一顶帐篷算,需要二万顶帐篷,每顶帐篷占地面积少算也有二十平米,它不仅仅是帐篷本身所占面积,而是需要有足够的场地来起灶做饭以及管理马匹。这就意味着吐蕃营帐驻扎在约四十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区,但鉴于那一带地形走向,只能绵延几十公里驻扎在松州城周围。假如可能的话,牛进达只能由松州城东南青云乡方向偷袭吐蕃营帐。他们快速猛烈袭击吐蕃百十来个营帐,斩杀千余名蕃军,实战最多只能持续一个小时左右,当大批蕃军在睡梦中惊醒上阵前,牛进达尽快撤离现场,向南按原进军路线遁去,等到天亮时,蕃军茫然不知牛进达逃向何处,造成鞭长莫及,有劲使不上。当然,也可以设想牛进达从陇南方向而来。但是,无论牛进达从哪个方向袭击,过程大致如此。难以设想,牛进达一万兵力夜间偷袭屯扎松州城下的吐蕃二十万庞大兵团,蕃军吓得连夜退走,而牛进达则率军大摇大摆入城与松州都督韩威回合。为何出现牛进达夜间偷袭的一幕?其一,因为其他几道军还未到达松州,假如这时在某处等待耗时,就有可能被吐蕃发现和反击的危险,所以采取了孤注一掷的偷袭战术;其二,牛进达清楚白天正面作战无疑是自寻死路,不如夜间偷袭;其三,既然响应皇帝诏令,远途跋涉到此,不经交战就退走,无法向朝廷交差。由此,偷袭本身说明了双方军事势力的悬殊。但偷袭之后既没有唐军追击,也没有蕃军反击,只有吐蕃大军“引军退”,很难令人信服,也不合乎战争一般规律。合理的解释应该是,牛进达偷袭后迅速离开了现场。韩威的交战和牛进达的袭击并没有扭转局面,吐蕃大军在继续围困松州城的同时,部分兵力可能向南岷江沿线进发,不断向唐朝示威,直到唐朝答应联姻。唐朝答应联姻后,吐蕃也不是撤走所有军队,仍然留下一部分军队在若尔盖、红原县唐蕃交界地区驻守。这只是个人根据历史发展做出的推测,有待进一步探讨。蕃、唐尽管发生了军事冲突,颇费了一番周折,但最终还是达成共识,唐朝答应了婚事,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送文成公主入蕃,联姻大事并没有就此搁浅。
从蕃、唐联姻的整个事件过程来看,吐蕃始终扮演了主动倡议者、行动者和成功者的角色。而唐朝则扮演了开始坚决反对,转而又同意联姻的角色。单单从联姻事件本身来看,吐蕃人的做法并不合情理。事情明摆着,张家不愿意将女儿嫁往李家是很正常的事,李家却要动手打张家,天下那有这样的道理?而且动用二十万的庞大兵力,去求得一名唐朝公主,更让人匪夷所思。但不论联姻的意图是真还是假,既然兴师动众是为了求得一个女人,唐朝也答应了,再进攻就没有理由了。加之长时间连续行军和征战,蕃军内部已经产生了一些疲惫厌战情绪,甚至有的大臣以自杀相威胁松赞干布的专横和东进意图,最后吐蕃大军不得不做出妥协,停止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双方都作出了和解的抉择。蕃、唐之间的联姻,确实也给两国暂时带来了缓和的景象,在未来的近二十年里,蕃、唐之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参考文献:
[1] 《旧唐书》
[2] 《旧唐书》。
[3] 《旧唐书》。
[4] 《资治通鉴》
[5] 《青史》
[6] 《藏族史·奇乐明镜》毛尔盖·桑木单著
[7] 《藏族通史·吉祥宝瓶》得荣·泽仁邓珠著
[8] 《藏族史·奇乐明镜》
[9] 《新唐书》
[10] 《资治通鉴》
[11] 《新唐书》
[12] 《新唐书》
[13] google地图测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