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日日谈 第125期
本章为《论语》:子罕篇第九篇第六章
【原文】
太宰问于子贡曰①:“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②,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注释】
①太宰:官名,辅佐君主治理国家的人。
②纵:使,让。
【翻译】
太宰向子贡问道:“夫子是圣人吗?为什么他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想让他成为圣人,又让他多才多艺。”孔子听了这些话,说:“太宰知道我呀!我小时候贫贱,所以学会了不少鄙贱的技艺。君子会有很多技艺吗?不会有很多的。”
【解读】
梅花香自苦寒来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段话,太宰问子贡,夫子是个圣人吧,要不然怎会如此多才多艺。按说这是对孔子的赞美,但在当时却另有说道。因为春秋时期,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是不屑于学习这些技艺的。子贡很聪明,顺势含混地对孔子进行一番夸赞。孔子听说后,甚是感叹。他对出身没有隐瞒,坦诚地讲述了自己的苦难经历,说是为了生存才学会这么多技艺的。至于君子,理应学习治国安邦之道,不该去学这些才艺。但也同时肯定,只要德行高尚,至于懂得的技艺的多少并不重要。
君子应不应该多掌握些技艺,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重点。通过孔子这番话,后人更重视的是孔子在苦难中崛起,最终修成圣人的伟大人生。很多身处不幸、生活坎坷的人,从孔子的经历中获得巨大的动力,修身进德,自强不息。在每个人的一生之中,几乎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与挫折,关键就在于如何对待它。有的人在它面前倒了下去,最终只能化为一抔黄土,随风消逝在风尘中。而有的人则坚持了下来,并化成了一座历史的丰碑。
追求“仁”的路是曲折艰难的,只有通过不断磨砺,才能逐渐地接近“仁道”。宋代名臣范仲淹早年丧父,家境贫寒。他少年好学,昼夜不停地苦读。他穷得只能靠喝粥来维持生活,这种生活是一般人难以忍受的,但他却从来没有叫过苦。在读书求学的过程中,范仲淹树立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志向,决心追求仁道,治国平天下。二十七岁那年,他考中进士,开始出来做官。最开始,他以鄙薄小官动员并领导了苏北捍海堤堰工程,造福几个县的百姓。后来,他主持应天书院教务,延请名师,并以严格的学风造就一大批人才。当时,国家多难,西夏屡犯边疆,宋军连吃败仗。范仲淹主动请求去边境保卫国土,被朝廷派到延州负责军事。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他进行了诸多改革,大大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并通过外交手段削弱了西夏,稳定了边疆。西夏求和后,范仲淹被召回朝廷担任参知政事。当时宋朝政治弊端多多,为了富国强兵,他向皇帝上述提出一系列的改革主张。宋仁宗很高兴,就让他主持全面改革。由于改革触动了权贵们的利益,遭到了保守派的攻击,范仲淹辞去了宰相一职。范仲淹的一生,为追求仁道,主动承担很多苦难,正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里,他修成了崇高美德,成为万世敬仰的名臣贤相。
磨难是使命对人的一种考验,强者会将它当作垫脚石,让自己更加接近成功。但对于弱者而言,苦难就像一个无底的沼泽一样,他们越是挣扎就陷得越深。不过,苦难与挫折并不是天然的垫脚石,只有诚心追求仁道者,才能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智慧和经验。
适当的磨砺不仅可以锻炼一个人的心性和意志,更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保障。“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轻易得来的,都是历经万千苦难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