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可能是我这辈子读书最多的一年,涉及的内容也相对比较广。《道德经》的八十一章都背下来了(虽然没懂多少);小说、杂篇以前基本不看,今年多少也看了几部;最大头的自然还是管理类书籍。究竟看了多少本自己也记不清了。(顺便请大家不要跟隔壁家的小孩比,我所谓的多仅仅是跟自己的垂直比较。)
几年前,我接触过一些朋友会晒自己一年看了多少本书,既然是晒,那自然几百本是打底的,我曾经异常的佩服、景仰以及羡慕。然而这一年自己实践下来,发现这个数字对我而言其实并不代表什么。因为我到年底的最大感受就是:看了那么多,有些还有笔记,但这些东西都不是我的!我曾经重复买过一本小说,第二次开始看的时候感觉似曾相识,几天后才发现书架上有一本一摸一样的;我也常常在自己想要说点什么,写点什么的时候感到肚子空空,后来翻看自己的笔记才发现说,原来以前看过的某某不是很恰当么?真有些”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意境。
于是,我开始反问自己:读书为了什么?也许在公司被KPI考核惯了,容易被数字激励,以及被迷惑,反而忘记了自己做事的目的和初心在哪里。读书的多少本身并没有任何价值,我悟了多少才是关键。在书上读到的东西就好像是超市货架上品类繁多的红酒,你经过看到未必记得;碰巧被你买回家的,表面上成了你的,可你并不知道他的味道,如同你记在笔记上的一句名言,一个公式,看起来很诱人,但对你而言仍然是无意义的;你必须要打开给自己倒上一杯,在细细品一品才能了解它的味道以及自己是否喜欢,或者你还可以加上自己的经验做成一杯热红酒,再尝一尝,你才算真正懂了这杯酒。
悟到的,懂了的才是真正的智慧,融在自己的血液中,让自己有不同深度和角度的所思所想,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改善。这才是读书的目的,才有意义。不是么?
两天前,我成为了James老师《变商》课的助教,这是我第四次在课堂上听老师讲闻慧、思慧和修慧。好巧,这三种智慧不是刚好匹配货架上的红酒、品过的红酒,以及那杯热红酒么?可是为什么前三次都听不到这其中的深意呢?
—— 因为我还没有认真“修”过呀!
细细想来,我读书有一部分的驱动力是想让自己更“博学“,让自己的课程显得更“有料”。可怕的是,这个世界上的书实在太多了,我根本看不完,常常想在闻慧的层面”再多一点、更多一点“,反而挤占了”思慧“和“修慧”的时间和空间。
我想到老师在指点我在把《变商》课推给客户的过程中,总是说“先去做啦!”于是我被逼往前迈了一小步,然后马上回头找老师提了一堆的问题,老师又说:”先去做啦!“我忐忐忑忑,不过总算还是又迈了一步,三个月的时间后,我已经跨了好几步了。然后,我悟了:我的这些问题全部在自己实践的过程中找到了答案。
让自己获得思慧的前提,除了闻慧,更需要有修慧呀!自己身体力行过,感同深受过,思考就站在了更高的层面,下一层的问题自然就解了。
这一期的《变商》课上,跟我当时一样,有不少小伙伴在纠结该如何开始自己的职业转型之路,我特别想对“我辈”说,这三个慧的顺序可以换一下,变成:修慧、闻慧和思慧。如果真的决定要改走新路,就不能害怕失败,先要有勇气跨出这一步。David Glencher发现了一个改变公式,改变的发生需要具备如下条件:
对现状的不满意 x 对未来的愿景 x 跨出第一步 > 抗拒变化的阻碍
公式的左边都是乘号,意味着:任何一项如为零,改变的条件就无法成立。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大多数情况下都不缺“不满”与“愿景”,而常常缺乏这个“第一步”呢?
—— 与《变商》的小伙伴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