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在生物钟的惯性中醒来,沉沉的睁不开双眼。
今天是行动营第七天,我在宁波,身体没有想要挣脱床的引力。清晨的呼吸不是应该很轻么,怎么这么重。
心中有个挂念,今天需要读完一本书,写出十点感悟,配上我生硬的语音。
《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有点小尴尬,“很厉害的人”,心里小声嘀咕着,挣扎着起来。
五点十分。
进入行动营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后果,心里想“不就十五本书么”,于是提交申请。
我不是一个特别会想后果的人,所以生活中人们都喜欢笑我没太多脑子,可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整天都在想,岂不是都把时间浪费在想上,那还不如去行动犯个错。
姑且不论选书的重要性,这十五本书确实给了我很大的考验,虽然这前也马马虎虎看过,也听人讲过,但始终属于掠过无痕的样子。
突然要把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写出感悟,压力陡然增加。
本以为拿手的时间管理,再次证明没有按实际情况来有效划分。
一天一本书,是我从来就没有挑战的事。放到以前两个星期读一本书,就算不错了。
除了周末时间相对充裕一点,其余工作时间,简直就要命。为了抓住有限的时间,不得不在时间管理上作出选择,暂时放弃了一部分自己的计划,但除了健身。
这个岁数,他们都说是到了睡不着的年纪,可为什么我睡下去就死沉沉。
早上五点起来,看书的效果确实不错,可是到了中午就不行了,非得休息一下,可任务怎么允许休息。
刚开始的前三天,几乎都是在赶、抢、追的状态去完成,毕竟还有正常的工作要完成。
于是,第四天就逼自己对时间管理进行了重新梳理,在一天当中找到清晨两小时,中午一小时,晚上三小时的时间,专门看书。
时间问题解决,也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自己慌乱的局面。
看书的方式不对,以前看书要不然细得每个字都不放,要不然就是囫囵吞枣。
这次很遗憾没有拿到最佳,心里对自己很是不满。明明就很努力在往脑子里塞,可为什么一到总结的时候,就没了条理,少了逻辑。
旧有的看书模式,都是先看推荐语,接着看目录和序,基本上就知道这本书要讲的主要内容。然后,就开始一点点地阅读。
通过这次高密度的阅读练习,才发现原来自己的阅读方式是不对的。
看书的前奏没有错,但进入实际阅读后,一定是先看自己感兴趣或不了解的部分,而不是逐一进行阅读。
将自己感兴趣的部分阅读完后,再看不了解的部分,思考自己抓住了多少内容,还有多少是不明白的地方。
一本书有核心内容,核心内容有重要篇章,重要篇章有金句。
归根结底,我是差了阅读后的提炼能力。
记笔的方式,即没有速度与没有效果。
一排排地写,在我看来就是在记笔记,但我错了。
最好的笔记一定是自己大脑最喜欢的方式,而排列整齐的文字不一定是我大脑喜欢的方式 。
正好电脑里Xmind软件,我开始尝试做起了简单的脑图,虽然不标准,也不熟练,起码感觉图形确实比单一的文字好记忆。
通过脑图的实践,我也发现其实记忆对于联系的印象最为深刻,就强化了部分知识点的链接,效果不错。
在没有高强度的文字输入时,没有发现原来自己的专注力有问题。
边读边思考的能力太弱、太弱,字从眼中过,义从心里忘,很多时候看过了就看过了。
与其读思考能力弱,不如说是不专注的问题。
在这次行动营的前期,我才知道原来自己的专注力是有问题的,老是被外界细微的变化干扰,不能全力集中精力阅读,自然就缺了思考。
为解决这种现状,我按阿何的方法,去下了一个番茄钟软件,每次定时三十分钟,休息五分钟,然后一个又一个番茄钟循环下去。
在白噪音的陪伴下,我的注意力果然得到很大的提升,还得好好坚持下去。
总结归纳能力缺乏逻辑思维,单个知识点看起来不错,但十个点给人比较散的感觉。
一直以来,对自己的总结能力还是有信心。
不过这次被打击到,一边时间非常紧,一边看过的内容要高度精练。
仓促这间,就只列出了十点感悟,缺乏整体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导致通篇给人混乱的感觉。
如果不是同桌采访的环节,我还是在自嗨,没有融入到团队中去。
直到同桌采访开始,我才傻了眼,因为我根本不懂怎么去做采访。
面对面交流,这是我擅长的方面,但在线上交流,我一时找不准点,因为眼前没有了焦点。
几天的准备中,从简单的名字到大概轮廓的信息,直到对一个人有了深层的理解,似乎固有的条条框框被打破。
谢谢同桌林妖妖的执着帮助,打开我心中另一扇窗,看到更多的了解人的途径。
行动营真没有白来,可是真正明白的时候,已经快要结束。
短短十五天里,拼命看书,写感悟,最后与猫友发生链接,开始释放自我。
也许十五天里,我重温了很多以前看过的知识点,但给了我最深刻的记忆的,却是猫兄那句话:见识、行动、改变。
学会对抗自己,既然知道自己那么多不足,就要跟自己死磕到底,一切才刚刚开始,为了打磨出一双翅膀。
加油!
喊出你自己的名字:蹦跶人生不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