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贫乏的观影经历中,还没有一部让我如此客观和头脑清晰地看完的电影。看到最后,我基本没有为男女主角的爱情伤神,这也不太符合我的一贯风格。电影最后,Emma Stone站在酒吧门口,对着高司令笑着点了一下头,回头走出酒吧,我松了口气——还好你们没有在一起。
如果在一起,那将是电影最大的败笔。
因为这不仅仅是一部爱情片。
我相信很多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质疑这电影为什么要定档情人节,做出这个决定的人到底有没有认真看过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完全是有关梦想的一部电影,主角甚至可以换成两男或两女,但一男一女或许更有可观性。既然是关于梦想,那么他们就是彼此不忘初心的动力,是共同追逐梦想的合伙人,即使过程有很多坎坷,但他们的梦想最终都实现了,这就足够了,为什么一定要在一起?电影里有个很重要的桥段,是男主开车找到女主家里,说服她去参加电影试镜,两个人坐在长椅上看风景。这时影片节奏明显放慢了,因为最重要的台词要出现了,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中心思想。女主认真地看着男主,说,我会永远爱你,随后男主也认真的看着女主说,我也会永远爱你,然后女主开始扯别的话题。这难道是导演故意为之吗,故意要观众注意到他们最终都背叛了自己的诺言?当然不是。所以说,“我会永远爱你”,并不是指会永远爱对方,而是会永远忠于自己的初心。
电影看到一半,我才意识到这居然是一部关于梦想的大俗片,也难怪国内会引进,中间石头姐那一段对追逐梦想的告白更是让我起一身鸡皮疙瘩,只有最后的结局让我没把它归于“烂片”的行列。早有耳闻的致敬好莱坞黄金时代歌舞片也体现出来了,只可惜我老片子看得不多,致敬桥段只看出来了几个。总体感觉一开始就是情怀、致敬,卧室里英格丽·褒曼的大海报,包括街上好莱坞经典人物造型的涂鸦,结果演着演着成了追梦,最后结尾又生生给扯回了开头的致敬。导演也是个对好莱坞黄金时代相当有情怀的一个人,如同Woody Allen,追梦的俗套也许只是为了迎合奥斯卡?
影片选取的两种艺术形式都很不错,他喜欢爵士乐,她喜欢话剧,它们都在慢慢消亡,它们代表的是一批正在消亡的艺术形式。从这里也看得出导演的良苦用心,就像黄金时代,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对于这样的艺术,我们该怎么办?我不由得想到英国人对舞台剧的态度,那么多优秀的英国演员都是莎剧演员出身,而且影响着一代代年轻的英国演员,也导致英国演艺圈如今的风气依旧是低调踏实、兢兢业业。我还没有评价La La Land演员的演技,因为演员们说的是美音,会影响我的判断,说实话美音的确给我一种很浮夸的感觉,但梅里尔·斯特里普除外。世界上有多少珍贵的艺术形式正在消失?就单单拿国粹京剧来说吧,好像一直在大力发扬,年年春晚必有节目,还有单独的央视频道,然而真正热爱这种艺术的人又有多少呢?还有皮影、年画……这些,也是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另一个主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