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卫视刚播完的一档节目,叫《向往的生活》。
节目的拍摄地点是北京郊区的一个乡村小院落,节目中叫蘑菇屋。
蘑菇屋有屋有院,有花有树,还有一只可爱的小狗,两只带斑点的羊,几只母鸡,很有生活的气息。
院落的主人是何炅、黄磊和刘宪华,每期节目都会有一组嘉宾来蘑菇屋做客。
他们的生活完全自给自足,一日三餐都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用亲手掰的玉米换取基本的生活费用。
节目中所谓向往的生活,就是亲近自然,放慢脚步,享受闲暇及人与人的相处。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撒下,晨霭朦胧,水珠倒映草木,空气晕出五彩光圈。喂喂鸡,逗逗狗,做做饭,喝喝茶,聊聊天,有种幸福的感觉。
冬天的时候,烧上热炕,生上火炉,屋外寒风刺骨,屋内温暖如春。做个火锅,烤个面包,何其惬意。
来的嘉宾都说很喜欢这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节奏慢,人与人之间没有防备,无需面具,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
其实,这种生活方式我们并不陌生,这就是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普遍的生活状态,也是我们一度想告别的生活状态。
现实并不像节目中那样浪漫,由于自然条件和小农经营的局限,一家十几亩地的收成也就勉强够全家人一年的温饱。为了孩子的学费和农资费,男人往往要常年外出打工,家里的地,孩子,老人,牲畜,都交给女人。现在的情况是夫妻两人都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相依为命。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如果有经济来源,偶尔去乡村小住,是向往的生活;所有生活都靠一亩三分地,估计待不了多久就逃了。
但毕竟人类是从住山洞,吃野果,穿树叶的时期进化而来的,也经历了漫长的农业文明时期,不管现在是工业文明,商业文明,还是互联网文明,人对土地和自然的向往不会改变。
而且古今中外,都有人将这种向往付诸实践。
晋代的陶渊明在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之后,毅然决定归隐山林,过起了遗世独居的田园生活。
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为后人留下了瑰丽的文化遗产。“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他真实的生活写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成为几千年来后人最向往的人生境界。
1945年,美国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体验亲近自然的简朴生活,并以此为题材写成长篇散文《瓦尔登湖》。这部作品获得了大家的喜爱,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以及作者的喜悦心情。
现代城市的钢筋混凝土,隔断了人与土地的直接联系;高楼大厦,挡住了飞鸟和彩虹。心变得坚硬麻木,人与人关系冷漠,交往只是社交需要,而非心灵沟通。
我们虽然很难像陶渊明和梭罗那样隐世独居,但偶尔的亲近自然、释放自我是很有必要的,也不难实现。
回归自然,听流水潺潺,看花开花落,感受喜悦,感受心跳。
“偷得浮生半日闲”,暂时摘掉面具,卸下盔甲,做回自己,和心灵对话,与春天撞个满怀。
这也是我所向往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