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是我的选择,正如在地下室里离群索居是我的选择一样。在我看来,寂寞就是可以做一切事的自由,这是因为你做什么都没人知道,或者知道了也不理会。所以我能够翻译 Story of O,李先生能够读西夏文。自从我割断了对女人的单恋,寂寞就真正归我所有。寂寞纯黑如夜,甜蜜如糖,醇厚如酒。
---王小波《我的阴阳两界》
因为《爱你就像爱生命》,才开始读王小波。喜欢里边暖暖的信件开头“你好哇,李银河。”喜欢他呆头呆脑的说着情话的模样。之前读他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却完全看不下去,觉得生涩难懂。这跟我现在刚开始读《黄金时代》时的心情一样,但由于杂文与小说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如果不是小说的情节,我想自己估计也难用心的读下去。
合上书,想写点什么,但是觉得自己的造诣还不够深,写不出各路粉丝对王小波书评的平均水平。换做以前,读完似懂非懂的书之后,总会先去网络搜索书评,看看各路大神的见解,来帮助自己做更深入的了解,只觉得这样,书才没有白读,彷佛理解了之后,就变成了自己的思想一般。一如每次看完一场电影,第一件事就是去搜索影评。但是,反观书中的精髓,这样不就如书中描述的那个荒谬怪诞的时代一般,被左右着思想,失去了“独立判断的头脑和拒绝服从的勇气”一模一样吗?愚昧的大众被关在一群知识分子建造的牢笼中,形成了施虐与受虐的斯德歌尔摩情节(人质最终爱上罪犯的一种心理,由害怕演变为与罪犯同呼吸共命运的一种现象)
尽管时代已然变迁,沉默的大多数都能够自由自在的发表自己的言论,但是对权威的认可与服从,对自身利益的权衡与选择,依然深深的印在人的本质中。我们需要这种适度的权威,就像需要适度的自由一般。不要太多,太多容易造成反抗,也不能太少,太少会没有安全感。自由相反。社会有规则,时代不同,规则不同,要想取得高分,就看你对社会规则把握得有多准确。
我们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和发布者,我们选择那些能够帮助自己成长的文章,知识,我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不断的提升自我。这一切看起来多么的便捷,高效。甚至,读一本已经死了20年的人的书都觉得太过于晦涩,不知道能够帮助到自己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是被关进牢笼里的那一群受虐者。因为渴望受虐的态度,让施虐者变得更加兴奋起来。
所以我们少了思想,多了思维。
我们少了文学,多了文字。
少了存在,多了存活。
我们也很少寂寞。
跟小波所处的那个荒诞的时代大有不同,人们是“小孩手里的泥人,忽而被摆到桌上排列成阵,形成一个战争场面;一忽儿又被小手一挥,缺胳膊少腿地跌回玩具箱里。”你自己是怎么想的,微不足道。人们在权力的控制下,失去了对智慧的追求。
现在不同,现在是一个“黄金时代”,我们不仅可以崇拜权威,自由的平台让我们认为自己也可以成为权威。我们可以吸引很多人的关注,可以很快速的成功,每个人都有被认同的渴望,我也不例外。因为我太容易被分散注意力了,想做的事情又太多,被各种成功所环绕。而当你的观点被别人认可,竟然也是一种鼓励与支持。因为我太脆弱了,不这样下去,估计我是很没有耐心去坚持完成一件事的。
我们不必再为自己的想法没有人听见而苦恼,也不必再为没有时间专研而烦闷,因为这些不是我们能够成功的必要条件。我们只需要比别人知道的多一点点,不要太多就好。领先的太多,你的观众会因为拉下太远而认为你是一个异类。
“走进了寂寞,你就变成了黑夜里的巨神灵,想干啥就干啥,效率非常之高。你可以夜以继日地干任何事,不怕别人打断,直到事情干成。但是寂寞中也有让人不能忍受的时刻,那就是想说话时没有人听。”我们的这一代,是一个全民表达的时代,是一个失去了寂寞的时代。
我是经常被黑的完美主义星座,事事追求完美就容易事事悲观。其实并不觉得自己追求完美,却总是在不断的反观中批判自己,有时候也不由自主的批判别人。批判自己就会觉得自己事事不够好,倒也不影响,不管那是没有经过深入的思考,忍受不住寂寞的浸袭,还是总是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不得安宁。
但是忍不住批判别人,这就很让人不喜欢,尤其是写东西的时候,这大概是因为在生活中不能事事批判,相反总是温柔随和好说话有关吧。所以写东西的时候总带有一股苦大仇深的意味,不像小波,把他的黄金时代描绘的幽默滑稽却不恐怖。大概他所处的时代,大家都很荒诞,社会就不觉得异常。不能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却可以竖起生殖器张扬的表达自我。
而我所处的时代,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中竖起生殖器,在现实中却更多的披着外衣,把自我掩盖起来。
书中说,人生是一段很长的旅程,找一本有趣的书来读。说的是选择自己的另一半。但是我想,人生的路很长,慢慢的从20岁到50岁,从激情满满的勃起到阳痿,应该多多寂寞地读一读书,做一做事,培养自己忍受寂寞的习惯,不然老了以后,该如何走完剩下的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