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录的荔枝fm里,有一句话:当时过境迁、物毁人亡,人们才能惊觉痛惜其难得可贵。
这话也可以用在时光上。
在猝不及防中走到了人生的另一条路上。在别人看来,上学与工作并没什么本质的区别,但自己依然怀着一颗“不死的心”。而点燃这点“不死的心愿”的,又恰恰是她们,那些“碎嘴”的领导。
世间事,终究是不能完全由得自己所愿。
她们是。自己也是。
当未来到来的时候,从心底生发出的局促不安,将潜意识牢牢绊住,愈缚愈死,以至于拼命在没几个好友的空间里写日志,用语奸狠犀利,恨不得手握剑柄杀一个血满山河。那点“不甘”释放出来,竟真是“洪荒之力”。
或许,看到那些文字的好友,会怀疑这人是不是平素见到的自己,或者怀疑他们自己看人的眼光吧。
一个多月之后,内心终于渐趋淡定,大概是摸清了眼前的情况,寻到了些许“对付”的方法。而那“不死的心”依旧蠢蠢欲动,每当“考上了我就走”那句“豪言”出我口入友耳,反反复复,自己就愈发心虚。毕竟,这一个多月来,最牵绊自己的英语,一点进步也没有。
回索那些安闲的日子,该学的该会的,學得有一搭没一搭,或说,上了二十来年的學,并不曾将“学习”作为一件心头上的事,学生的本职就是(狭义的)“学习”,可这本职我并未做好。如今,忽然一下子成了“工作者”,满心却都是怎么能“學好习”重返校园,回炉再造。
太多不甘,太多哀叹,都在离开之后才能感到那种“切肤之痛”。
人需要多少“重来回首”,才能真正了悟,改换身心,开始全新的生活?
前日,与研究生时的一位导师在微信闲话,她说的道理,我全都懂,她指出的问题,我也发现了,可又能怎样呢?改不掉的毛病,似乎总也改不掉,用友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明明灌了满肚子的鸡汤,却消化不了。
还好自己从不“死心”,将心头烦恼与故友一一倾吐。她是个善于化简去繁的人。许多无处安放的规划放到她那里,或许能找一条“活路”。
于是,有了现在的想法与心情。
不知道能践行多久,这每周四舍五入后一万字的计划。内容大概是诗词分析,或者文学与历史,总之,日子会过得更加艰辛。
艰辛之后,或许也没有什么好结果。只是,不经历这些,就一定没有心中想要的结果。
“2016,愿此间的每一时都不虚度。”这句毕业论文致谢里的最后一句,印象最深。这个6月,我回到了最初的梦想里,再一次执拗地与现实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