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导读:
只有在系统里,我们才可以解释许多看似极不正常但却有着必然因素的事情。这会让我们看问题更有方向,会让我们更好地更客观地去做出相应的努力,而不至于盲目,包括孩子打骂母亲,这样严重违背天理伦常的事。
生活里的怪男孩
这是一个初中孩子,同学们说,他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干活勤快,对人真诚。学生评价他热情、善良、大方、人缘好,而且常常把自己的钱和他的同学朋友一起花。然而孩子妈妈反映,这个阳光孩子在家总是伤害她,甚至动手打她,常因一些小事对妈妈破口大骂甚至挥舞拳头。妈妈工资很低,但孩子总找她要钱,很会花钱。
后来老师得知,孩子父母感情不好,只是名义夫妻,孩子内心仇恨爸爸,但却把怒气发泄到最爱他的妈妈身上。就这样一个男生,身边却有很多朋友,还很阳光,受人喜爱。
这孩子内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心理?
系统里的他多无辜
我们试着把孩子放回他生存的系统里来探究一下吧。
家,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人,无论是初生的婴儿,懵懂的孩童,还是有了自我思想主见的青少年,中老年。在家的系统里,孩子更是被父母强烈的吸引,对家庭有着醒觉性,知道自己属于家庭,对家庭有归属感,会不顾一切的保护这种归属感,宁愿弃自己于不顾。为了帮助其它家庭成员,甚至愿意去死。这种深层的心理与意识,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甚至不为人觉察。
而这恰恰是孩子做出一系列反常行为的最原始动力。
家庭本身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遵循着它特定的序位结构法则。家人与家人的爱,必须依照这种序位结构法则进行施与,否则,这种爱就是对家庭系统的破坏,这种爱必然会带来伤害。
这个孩子所在的家庭,存在着两个明显的问题:
一是父母关系不合,对于孩子而言,爱的源头就受到了破坏。可能在这种父母关系中,母亲是受害者,父亲没有尽到作为丈夫的责任,同时也就意味着他不可能尽到父亲的责任。同样造成孩子接受不到应有的父爱。而问题就在于,孩子的生命源于父亲和母亲,绝对的血缘关系,这让孩子内心深处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意识:爸爸,妈妈,你们是我生命的源头,你们是我爱的源头。可是,现在,这种爱的源头、生命的源头受到了破坏!孩子头脑里当然想不出这么复杂的东西来,但我相信,孩子有一种心灵感应——他在自己父母的混乱关系中迷茫!他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就如同有专家研究认为的,一个婴儿期没有接受过母亲爱抚的孩子,长大后会产生不安全感,他会动不动表现得焦躁,但那婴儿头脑中是说不出原因的,但我相信他同样会感应得到。
二是母亲为了一种家庭关系的爱的平衡,而破坏了家庭的序位结构法则,把孩子推向了一个本不属于自己的位置,从而对孩子造成更进一步的伤害。这是一个不容易被发现的问题。这是一个只能放在系统里面才能观察到的问题,毕竟这个系统里的重要成员出现了问题,孩子就一定会受到重大的影响,这是必然的。
母亲因为无法从丈夫那里得到应有的亲人之爱,于是她便把自己全部的爱转移到孩子身上,在母亲对孩子施于母爱的同时,也在把孩子像对待自己的丈夫一样寄寓着某种生活的依靠或者期望,也就是说,这种母爱里,已有着别的成份。于是妈妈对待孩子便往往特别的宠爱,于是娇生惯养,溺爱有加,妈妈把孩子亲手推向了一个本不属于孩子的位置——这是一个孩子不是孩子、丈夫不是丈夫的位置,这种位置严重破坏了家庭的序位结构系统。而孩子本身会有一种感应,当然这一点我说不出科学的依据,但是我有过这样的切身经历,如果母亲对我太好太好,我会觉得受不了,我会不自主地排斥母亲的爱,我相信这个孩子也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这不是我的位置,我没有资格承受这些不属于我的爱。”他为此会莫名其妙地愤怒,但他无法控制这种愤怒,甚至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愤怒,孩子无法解释清自己的愤怒。每次表达过愤怒后,他也会意识到自己的无理,心理一定会产生强烈的负罪感,因为那是在对待自己的妈妈呀!这种无意识的力量是孩子无法掌控的,他也不知道这种力量来自哪里,其实,这种愤怒的力量恰恰源于万分宠爱他的妈妈。这便是无视系统里的序位结构而盲目表达爱的代价——孩子承受不起。
这一点我想再多说几句:如果自家的一个亲人,对自己特别特别的好,把他的一切都给了自己,但我们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回报的能力,一点能为他做些什么的力量都没有,比如那些重病在床的孩子,看到亲人把一切都给了自己,而自己又根本没有任何能力去回报亲人,他会怎样想?不敢想!很可怕的。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系统自身会产生一种力量:维持系统自身的平衡,而为了这种平衡,就意味着有些系统成员要做出牺牲。在这个家庭里,系统重要成员父亲出了问题,母亲为了平衡,不自觉地把孩子推向了不属于他的系统位置,孩子成了系统内在动力的牺牲品。
此外,孩子为了掩饰他对父爱的缺失,并表达对爸爸的仇恨,尤其是他还要平衡掉他对妈妈打骂后而产生的负罪感,他于是对外人无比的友好与仗义,以此获得一种心理平衡:我不是一个坏人,我不是无情无义的人。
在这种平衡中,他觉得自己更像个父亲,更像个男人。在朋友与同学那里,他得到了一种尊重与认同。在朋友与同学眼里,他是一个阳光男孩。如果孩子没有这样做,没有去寻求这种心理平衡,孩子极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自残或自杀。孩子对外掩饰对内得不到应有的父爱,妈妈百般宠爱,更激发了他潜意识里的愤怒,于是,他只有把这种愤怒向自己最亲的人发泄,因为这种发泄不会带来任何代价,母亲潜意识里像害怕失去丈夫一样再失去孩子,于是她只有承受,这无疑又放纵了孩子的无礼。
于是这个家庭中,无论是孩子还是母亲,都成了更大的双重的受害者,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可以说,凡是娇惯溺爱孩子,其实都是把孩子推向一个本不属于他的家庭位置,但孩子潜意识里会认为这不是他该在的位置,这往往必然导致孩子抵触、逆反,以此表达他的愤怒。
孩子是家庭的镜子
再进一步说,在这个事件里,孩子的父亲必须得有位置。孩子的父亲在整个事件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这是这个家庭最根本的事实,也是孩子一切问题的来源。如果我们请父亲来与我们谈论这件事,我们相信,从他嘴里会说出完全不同于母亲的观点与看法。
孩子永远是家庭的镜子。孩子的表现是父母关系的生动阐释。有人说,孩子是复印件,父母是原件,复印件如果错了,我们应当先改哪里呢?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现象——孩子对母亲施暴——就简单地对孩子横加责骂,觉得不可思议。
还要认识到,在这个家庭中,夫妻关系不合,名存实亡。可以假设,往往是父亲出了问题,从而使母亲受到了伤害,父亲是家庭的肇事者,母亲是这个家庭中首先的受害者。在两性关系中,最后往往是受害者进一步破坏家庭关系:不原谅父亲,埋怨、痛苦,把本来属于对丈夫的爱转移到孩子身上,从此主动或被动地进一步破坏家庭关系的平衡,也因此对家庭中最弱势群体——孩子造成更大的伤害。
因此说,母亲是受害者,但同时推动着孩子受到更大伤害往往还是母亲。但我们不能因此指责母亲,母亲仍然是值得我们同情并需要我们帮助的,也就是说,母亲是需要成长的,如果过于放大母亲的苦难,这不利于母亲的成长。
我们再进一步关注孩子:孩子在事件中呈现出最严重、最危险状况,违背基本的道德伦理使孩子内心充满暴力和类似强迫症状。
我们只需站在孩子的位置上感受一下:父母关系不和,孩子仇恨爸爸,打骂妈妈。经历不和、仇恨和打骂父母后在孩子的内心世界里正在发生着什么?孩子在怎样的环境中竟然能够培养出这样毫无人性的行为?试想如果让我们动手殴打自己的父母我们将承受怎样大的道德评判?
因此,孩子打骂妈妈,这种非人性行为的出现恰恰是源于孩子内心更大的伤痛,并因此而必然进一步加大孩子内心的负罪感,在这重重痛苦中,孩子没有走向自毁、自残、自杀,这是一种怎样的好的品性,他用一种对外付出来弥补在家庭中承受的内心痛苦!为此,我们首先要祝福孩子。
孩子对抗自己的父母,打骂自己的母亲,当然不能被人容忍,尤其打骂父母,无论如何都是一种禽兽般的行为。但孩子心灵深处,灵性层面,或者说潜意识层面,那里只有爱,孩子的确有错,但那错生发于什么,最值得我们思考。当然我们更没有理由去指责父母,归咎于父母,因为父母为何那样对待孩子,同样也是出于爱。而这里面最需要我们观察到的是,如果一个家庭,在一个错误的序与位的结构中表达爱,爱只能是伤害。
这就是用系统的眼光看孩子的问题。把孩子的反常表现放在系统里吧,那会给你展示出一个完整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