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不曾写日记,也许是生活过得渐渐地就是那么回事了。生活坎坷,话会多——“悲伤忧愤出诗人”;生活精彩,话匣子会管不住——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唯独生活平淡,或者说心灵渐趋平淡时,话会少。比如说,佛家人一般张嘴闭嘴就俩字:随缘。也许真正的生活就是这样吧,追随内心,一切随缘。不会喊打喊杀,不会精彩纷呈,不会抗争到死,也无需生死一念。也许也就是这些生活有保障,福利社保齐全的西方人的生活境界吧。其实也就是没有境界,生活不想那么远,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福利帮。却是我们这些人,夹杂在中间,耳闻着背后祖国的热闹与纷争,一面歌舞升平,一面鬼哭狼嚎;眼见着当下英国的安宁与平静,自己也跟着蹦跶不起来,就那么像小溪一般,静静地淌着吧,静静地朝着大海流吧。至于流不流得到,似乎也没有人关心,这一路的幸福也有万里长。
但是还是儿童启蒙时的教育是最重要的吧,成长与中国的教育,成功与梦想似乎就是生活的必需品,就想水与空气。整日的宁静仍然掩饰不住内心的不安分,不安分的因子时时跳动,只因自己在这个祥和快乐的地区是个旁观者,想融入其中却终究无法,尴尬也罢,平和也罢。总之,欧洲之行时从捷克布拉格到达热气腾腾的维也纳时,我脚一挨地就开始精神昂扬,心里倍儿兴奋了。好像是温度的辅助作用,突然感觉进入了人世间,有热气,有激情,有阳光。顿时觉得英国像温室一样,整日里恒温培养,虽然阳光也多,但是在维也纳的我们印象里却觉得英国就是灰蒙蒙的,没有朝气,没有灿烂的阳光(后来其他有同学也表示有同感)。当然这一感觉在我到达罗马之后彻底改观。哈哈。
也许心里潜意识还是希望能活得有斗志些,有精气神些。可是亲爱的芬,在如愿以偿找到高薪的工作后,却对我说累了,想请假回去调养身体。我的心,又咯嘣咯嘣的。矛盾,永远在继续。看到校内一帖子:留学的人最后都变成了祥林嫂:回去呢还是不回去呢?这是一个难题。我们被教育着人生要辉煌,生命要璀璨,可是看到这边的人,根据成功学的定义,他们可能过的是平铺直叙的生活,但是每天下午五点下班,晚餐、周末全家出游,教徒每周定时聚会,让深深扎根的精神信仰眷顾自己的同时也给他人以抚慰,生活似乎一样精彩。只是这种精彩更多的是自己的心灵感受,而不是给人看的。还是觉得这种生活似乎离咱们很远,我们似乎与生俱来就是“改变命运”,可是人家似乎生下来的天职就是“享受生活”。究竟哪一样才是生命的真谛?
经历了很多以前没敢奢望的生活,但是却一样样品味着。布拉格没有传说中的那么浪漫,布拉格广场也没有传说中引人入迷,但是回忆起来,却充满着我们在查理大桥上的朗朗笑声和和煦的阳光照映着的红瓦黄墙。暖色调的城市却没有暖色的人,也许全世界的商人都一样,生活富足才会有优雅风度(25捷克克朗约为人民币十元钱)就像同学说的,在英国还可以一个月全额退货,起初觉得无法想象的自信和大方。但是好歹人家曾经也是社会主义国家,走进地铁的时候,仿佛来到了几十年前的俄罗斯或者是北京。
之后就是充满魅惑与激情的维也纳了。果真名不虚传,世界最宜居三大城市之一,舒适,快乐。最重要的是竟然全程处处可见中国式的炒面,不知哪位富商扬华国威,所有的炒面店包装盒都印上大大的中文“福”,尽管营业员就是欧洲面孔。市场的调味品也是琳琅满目,像极了中国。也许是纬度相当,作物大致相同吧。在United Nations (联合国) 实习的那几天也是天天神清气爽,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企业文化或者叫企业气场吧。融入其中的会不自觉地也感觉到心旷神怡,生活美好。可能正是由于维也纳的几日主要是混迹于联合国,大家都普遍对维也纳印象颇佳,极想再访啊。联合国的食堂物美价廉,当然也是各国食物之联合国啦。QQ同学还是发扬他一贯的作风,吃遍各国各地中餐。赶在实习空挡,还去音乐大厅装了一回高雅。金色大厅就是音乐家协会之家,在维也纳生活数年的联合国中文组译员David似乎对人们的热情有些难以理解。心里因素吧,就像我曾对上北外后觉得以前高估北外的学姐说:当你仰视时,自然觉得特别高大;平视时,也就觉得不过尔尔啦。当然,外物是客观的,所以这个过程自己在不断上升,视野才会发生变化。坐在那里的时候,发现一位非常优雅的lady,看到我们这群外国学生一样的兴致勃勃地拍照留念,抿着嘴柔和的笑着。一袭披肩轻轻地绕着肩膀,小翘二郎腿,浑身散发着浓浓的淡雅气息,让我们印象深刻。杨澜说,女人,就像一块钻石,越打磨,越璀璨。可是女人也如玉,愈经流年,愈发温润动人。
然后就是Halstatt,奥地利一个美丽的小村。依山傍水,在这里才有着更为确切和直观的定义。想国内以前凡是个高校都写着地理位置优越,依山傍水。不禁为重新认识这个词儿倍感高兴。湿润的空气,软软的植物,窗台墙角随处可见的鲜花,让人忍不住在对岸时就要惊叹不已。可能是水分充足,这里的鲜花确实担当得起“鲜”这个词,所有的花都盛开出自己最娇艳的姿态,饱满丰盈,媚态自生。没有哪一朵花不是满含着生命的汁液,没有哪一朵花不是灼灼其华,华丽可人。还有随处可见的小蜗牛大蜗牛,见惯了游客极会摆pose的小猫。晚餐我们在一家当地的小店里吃了最美的一顿晚餐。奥地利人的精致细腻也许就在那得到了最好的诠释。整个房间没有哪一出不是主人精心装扮过的,山脚的鹿茸和小女孩的公主娃娃一样,各就各位,无论是墙上还是屋顶,都装满了各式各样的木雕,煞是让人喜爱。尤其是房屋里的宁静气息,兴许是因为气温低,墙壁很厚实,坐在屋里,我们竟听不到一丝屋外的人声雨声。这是我小时候新年夜在外婆家揪着昏黄的灯光所享受到的那种温馨。在中国,只有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进屋了,喧嚣声才戛然而止,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家里,兴许这也是过年团聚的一个初衷吧。但是那个晚餐,我们四人,就是在那么暖黄的灯光下,在那么宁静温馨的氛围中,静静地品尝着我们的鱼肉,刚烤出来的,鲜,嫩,细。就产于门口的湛蓝湛蓝的湖水中。突然想到,也许那样的湖水就同时解释了什么叫做“湖蓝色”吧。真美。住的那个房间,老板说都有500年历史了,真是不可思议。历史也许就是朴实与平和的代名词。要不然我们怎么老说“人心不古”呢。打开窗户,迎面的就是别家鲜花装饰的窗台和彩色粉饰的房屋以及高高耸立的青山和满山的树木。和我们同住一家店的还有一对韩国夫妇,估计是来度蜜月的。早餐看到他俩在隔壁桌浓情蜜意时就像在看韩剧,原来他们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的。第二天离开时船要开了,小女人放弃了羞涩,大声地叫着:Oba,Oba~ 我和熙不禁相视一笑。哈哈~~ 后来从渡船船长那打听到小村总共就850人,可是我们走在路上却看到许许多多游客。跟当时就想起了一句话:I don't have to go to the world, the world comes to me。这是我看的一个故事中的一句话。一个老头营造着自己的生活,让别人来参观他的地,他的生活。也许生活就是这样吧,要么你go to the world, 有么你就成为别人go的那个“world”的一部分。
湖村一宿后来坐车去萨尔兹堡,因为《音乐之声》而声名远扬的城市,也是Mozart的出生地。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段车程,窗外的尽是广阔的绿地和彩色涂料上色的两层小屋,精致而美丽。黄色的墙壁,粉色的墙壁,薄荷色的墙壁,在广阔的视野中,显得那么生动,富有吸引力。看到有家人修的一个小屋,里面住着放养的马羊鸡鸭,想想日子就挺美的。蓝天白云,绿地万里,牛羊成群,鸡鸭咯咯嘎嘎,小屋漂亮干净,家人和睦团结,生活多么美好!萨尔兹堡没啥好说的了,比较脏,但是我们在那吃了中餐馆的自助。有印象的是当时我们一行和另两位欧洲人同时在等待服务员安排入席,老板扬了一句:给她们先安排座位,让外国人等去!当时心里那个温暖啊,当了这么久外国人,这一刻,我们都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