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 4926 字 10 图,预计阅读时间: 15 分钟
高考冒名顶替,替换的人生,逝去的青春,丢失的断层,谁来承担?编辑
考上大学被冒名顶替,一辈子的前途,都给耽误了。这样的骚操作,发生在山东冠县,一个鲁西边的县城。山东冠县的陈秋媛在2004年参加高考,因没有拿到录取通知书以为落榜,出身贫困家庭的她只好外出打工,突然心血来潮,想报成人高考,心里有梦想,不能实现是遗憾。在报考时发现,自己被冒名顶替上山东理工大学,并且已经从山东理工大学毕业,当时心里就懵了,原来,她被别人冒名顶替上了大学。
高考冒名顶替,替换的人生,逝去的青春,丢失的断层,谁来承担?编辑
一,陈秋媛案
目前的消息是,陈女士丈夫从校方得知,冒名顶替者在县城附近某乡镇工作,不知道能否查个水落石出。被耽误了16年的陈秋媛女士,本可以上大学为家里争光撑面子的,还能体面地生活,现在情绪比较激动,一提起这件事情就哭,妻子说到这事就流泪,其丈夫表示,妻子在家照顾家庭很不容易,现在妻子非常懊悔,说起此事就会流泪,我们要求恢复学籍和名誉。据悉,顶替者在冠县某乡镇街道办事处工作,目前已被停职。事件涉及详细信息正在调查中。县委、县政府将依据调查结果严肃处理。
5月21日,陈秋媛登录学信网时,发现一姓名和身份证号都与她相同的女子。资料显示,该女子于2004年9月进入山东理工大学。陈秋媛怀疑高考被人冒名顶替,遂举报。6月9日,该校表示,已注销顶替者的学历。
高考冒名顶替,替换的人生,逝去的青春,丢失的断层,谁来承担?编辑
高考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改变命运最有效的方式,特别是对于来自农村的孩子来说,高考是他们唯一的改变生活方式的途径,或者是改善整个家庭现状唯一的途径。它就像经济学中提到的生产工具一样,是可以将整个产出提升一个档次的契机。而就是这样的一种改变命运的机会,却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暗中操作,通过冒名顶替的方式剥夺了。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对于参加过高考的人,尤其是希望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贫困学子来说,高考就是他们人生路上为数不多的“紧要处”。在高考中被冒名,就是在“紧要处”被人暗算,他们本可能更加平坦的人生,被人生生“偷走”了。这次事件的受害人——山东农家女陈某某,因为被顶替上大学,多年来靠打工过着艰辛的生活。
2010年5月18日,海南大学大四学生林琳发现自己去年“被毕业”于武汉工业学院。
情况很快被查明,这可能系一起有组织的倒卖高考录取指标案,冒名者家属称自己也是“受害人”。在恢复身份信息、拿回学籍之后,林琳表示不会对冒名者提起民事诉讼。6月9日,湖北大学教务处处长和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处长,因未对相关信息进行严格审核而遭到停职处分。
冒名顶替这样的案件最近这几年被发现的越来越多,每一个案件都需要我们认真反思。
高考冒名顶替,替换的人生,逝去的青春,丢失的断层,谁来承担?编辑
二,罗彩霞案
在此之前,2009年“罗彩霞”案也曾被社会广泛关注。时间回溯到2004年9月,时任湖南省隆回县公安局政委王峥嵘从女儿王佳俊班主任处获取同班同学罗彩霞的高考信息,并伪造了其户口迁移证等重要证件。凭借完整的伪造材料和当地公安机关、教育部门的一路护航,王佳俊通过层层关卡,顺利就读于贵州师范大学,并以“罗彩霞”的身份取得了该校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书。
而当初选择复读一年的罗彩霞,却因为身份信息被盗用而面临着无法毕业和就业的双重困境。事件被曝光后,当地司法部门和教育部门展开调查,并对以王峥嵘为首的涉案人员进行了法律惩处。
当罗彩霞仍在漫长的民事诉讼路上徘徊不前时,接二连三曝光的类似事件却让人们意识到,罗彩霞案并非孤例。
追随媒体的足迹,我们可以为被“偷”了身份的“罗彩霞”们列出一份长长的名单:北京的邹志静发现自己的身份证被盗用10年,中学班主任的表妹冒用其名上了中专;湖北王俊亮的录取通知书被高二学生郑某获得,郑某在未经高考的情况下进入长江大学就读;河北王宵的身份信息遭他人盗用,“假王宵”毕业于安阳工学院……
高考冒名顶替,替换的人生,逝去的青春,丢失的断层,谁来承担?编辑
轰动一时的“罗彩霞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2009年3月,即将从天津师范大学毕业的罗彩霞正在四处找工作,却意外得 知,2004年高考后,高中同班同学王佳俊冒用她的名字和高考成绩,进入了贵州师范大学学习,并于2008年毕业,而她则面临着身份证被盗用后教师资格证 书被取消等一系列问题。原来,冒名顶替者王佳俊的父亲王峥嵘从女儿班主任张文迪处获取了罗彩霞的高考信息,然后伪造罗彩霞的户口迁移证等证件。王佳俊冒名 罗彩霞被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录取。
2009年5月,罗彩霞以侵害姓名权、受教育权为由向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法院起诉王佳俊、贵州师大等7个单位和个人。2009年5月,笔者 被报社派遣,采访湖南邵东一中(罗彩霞和王佳俊曾经就读的中学)、邵东招考办、贵州师范大学等相关单位,中国青年报5月7日刊出笔者的调查报道《公安局政 委女儿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内幕调查》。
由于该事件被中国青年报等媒体持续关注并曝光,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王佳俊的父亲王峥嵘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
高考冒名顶替,替换的人生,逝去的青春,丢失的断层,谁来承担?编辑
三,年娟香案
咸阳三原县农妇年娟香就发现“另一个自己”。这位和自己同名同姓的“年娟香”,是三原县正谊中学的老师,由此牵扯出23年前的一件冒名顶替的往事。
事情的缘由很简单,1995年,隔壁班的一名复读生朱小英用她的准考证参加复试上了中专,毕业后被分配到教育系统。年娟香当年的校长和教导处主任“安排”了这个事。
华商报记者两次前往三原县纪委监委调查核实,有关负责人表示,截止目前“年娟香”冒名顶替案件已经基本查清楚,朱小英冒用年娟香身份是事实,原教导主任以及朱小英本人都承认了,他们将上常委会研究,对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
高考冒名顶替,替换的人生,逝去的青春,丢失的断层,谁来承担?编辑
四,王宏伟案
全国有史以来最严重冒名顶替上大学案:许新霞冒名顶替王宏伟案!!
这个冒名顶替案最牛的亮点就是性别女冒充男,这是如何做到的,警察户籍身份证都要改,可见骑背后势力有多大,多少部门为这个弄虚作假冒名顶替造假!!在一个就是不具备高考资格初中学生冒名顶替上大学,我最惊讶的是居然初中生能顺利完成大学学业顺利毕业!!这个中医学院到底是大学吗??这个大学水平可见太次了!
五,王亚丽案
这种冒名顶替是河北最牛的,以前是除了性别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石家庄团委副书记王亚丽假冒档案当了官,如今比王亚丽更牛的所有都是假冒,连性别都是改过来,王宏伟是男的被女冒名顶替,还是不具有高考资格初中女许新霞冒名顶替,可见背景多厉害,背后势力多强大!!特别女冒名顶替男上大学性别都能过关,太厉害了!!这个女冒充男就要过高中学校,大学,及公安户籍的关,这些部门全被腐败掉了,该是重大犯罪,应该按诈骗追究所以参与弄虚作假者罪责,都应该坐牢,特别对于冒充当事人除了坐牢还得计入诚信黑名单,压缩这些人渣的生存空间!看来全国类似这种冒名顶替案在当年严重腐败环境中不在少数,普通老百姓没有能力弄虚作假,这些冒名顶替都是有钱有背景,权力势力强大者才能办成功,所以处理冒名顶替事件按严重诈骗罪处理,当事人明知道弄虚作假冒名顶替,还嚣张跋扈没有道德底线张狂对待维权当事人,这种人该死,该坐牢判无期都不解恨,相关人员都有罪,处理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或者把责任推到死人身上,这些心知肚明为冒名顶替提供便利部门人员官员更应该严惩,对当事人社会危害太大,对舆论也是震惊的,如果不严肃着重处理这些人渣,是对社会公平公正的践踏!
高考冒名顶替,替换的人生,逝去的青春,丢失的断层,谁来承担?编辑
六,4个班20个假学生案
相比这起因为媒体广泛关注,得到较好处理的“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17年前,笔者调查采访的另一起冒名顶替上学事件,性质更为恶劣,但结果却让人遗憾不已。
1999年1月28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刊载了笔者的调查报道《4个班出了20个假学生》。报道起源是报社接到一封学校老师的举报信:称自己 是江西国防科技工业学校(现已经改名,并升格为高职院校——笔者注)的一名职工,校方在1996年中专招生中,公然违反国家政策,把20多个不符合录取条 件的学生以“冒名顶替”的方式招进了学校。这些学生大多数家在农村,统考成绩没有达到录取分数线,但通过关系多交钱,就顶替了别人的名字上了学。
笔者来到这个学校,对照着举报老师提供的名单,把这些孩子一个个喊出来询问情况,孩子们都很配合调查,没有隐瞒情况。而学校的领导面对事实 却矢口否认,并称:学校10多年来仅发现两三例冒名顶替的事,学校这方面做得比较好,招生政策很严格……笔者的采访见诸报端后,学校到处找人“灭火”,找 到笔者采访的那些学生,要求他们写检查,并清退他们,却不退还他们交的钱。学生的班主任在电话中哭着告诉笔者:不能把责任全推给孩子。把学生清退,钱却不 退,有关责任人还逍遥做着官……
这起新闻并没有在社会上激起多少波澜。那些冒名的孩子和被冒名的孩子,人生已然改变,但最后没有谁为这种改变承担责任。
高考冒名顶替,替换的人生,逝去的青春,丢失的断层,谁来承担?编辑
七,王娜娜案
“王娜娜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又进入了笔者的视线。
王娜娜,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新安集镇新西行政村人。2003年高考后,因未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以为落榜的她便外出打工,之后结婚生子。 2015年,她发现自己当年并非落榜,而是考上了周口职业技术学院,却被人冒名顶替了。当年,冒名者张莹莹的家里花了5000块钱买指标,然后张莹莹冒用 王娜娜的身份证号、姓名和出生年月等信息,持王娜娜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入读周口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张莹莹毕业,获得大专学历,如今已结婚,并成为河南 省淮阳县一公办学校的正式教师。
八、张虎群案
最早进入公众视野的冒名顶替上大学的案例要追溯到30多年前了。河南新安县的张虎群,1976年高中毕业。1981年,张虎群无意中听说, 有人通过冒名顶替上了大学,他怀疑自己也被人顶替了。于是,他开始上访。直到2001年,洛阳农专接到省纪委驻教育厅纪检组的来函,进行了调查,终于承认 张虎群被人冒名顶替没能到校学习的情况基本属实。张虎群提起上诉,但因为找不到顶替者,无法证明学校存在过错,而且法院认为“受教育权”是宪法赋予的权 利,不能以受教育权被侵犯为由提起民事诉讼,驳回了张虎群的上诉。
高考冒名顶替,替换的人生,逝去的青春,丢失的断层,谁来承担?编辑
九、冒名顶替频繁出现的历史原因
那时候高考的录取率极低,考上中专意味着有机会享受免学费、领补贴以及三年后毕业时一步到位的干部身份,不亚于今天考事业编的热度。中专生的身份这样矜贵,争抢的人也就格外多,要经过预选、复试,只有应届生中的佼佼者才有机会拿到改变命运的号码牌,往届生是没有资格的。这才有了许多父母不惜“铤而走险”为子女谋划的时代背景。
90年代,大部分地区还是纸质化办公阶段。学生获取录取信息的渠道相对单一,户籍管理也相对粗放。那些被告知落榜、学籍档案丢失的学生,大多无处查询。
在中考时被冒名顶替者,与顶替她们的人相比,后来的境况落差也最大,因此追索被侵害的受教育权和身份信息的积极性也比较高,也更受媒体关注度,至少有3起这类冒名顶替案被央视报道过。
对于冒名顶替者和顶替者来说,事件发生时大多处于未成年。设计“顶替事件”的中间人,以相关部门查处的情况来看,无非两种,有一定实力的父母和教育系统的人。无论是当事人的回忆里,还是后来的调查结果中,被班主任、校长收走准考证、入学通知书的人不在少数。
从年龄上来说,大部分人被顶替时年龄在15-22岁之间,被媒体曝光后追索身份时的年龄集中在36-42岁之间,时间跨度在20年以上。刚好是马云的阿里巴巴成长为巨头的时间。
在高考及其他冒名顶替事件里,方式就相对“灵活”得多,不仅有父母主动“求帮助”的,还有内部人士主动“贩卖指标”的。但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侵害当事人权利的程度上,都减少减轻了许多,主要原因在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冒名顶替从技术操作上难度系数变高了。
2004年,全国开始换发二代身份证,也是这个时候身份证、社保账户、银行账户开始互联互通,并且逐渐保证唯一性。那些被掩盖在时间灰尘里的冒名顶替事件,逐渐浮出水面。
与受害人的人生之路被彻底改变相比,冒名顶替者付出的代价则相对有限。刑法没有针对冒名顶替行为的条款,因此无论具体操作者,还是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人,都无需为冒名顶替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当然,如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伪造公文、证件等触犯刑法的行为,则当以相应罪名进行追究。在“罗彩霞案”中,冒名顶替者的父亲因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受到追究;“王娜娜案”中,有3人被移交司法机关。此次陈某某事件,有哪些人参与其中?他们做了什么?需要为此承担怎样的责任?相信有关部门的调查会给出答案。
声明:以上资料来源于网络整理,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