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患有妥瑞氏症(抽动性神经症,伴有怪声或抽动表情,无法控制),你会选择做老师吗?做老师,会被学生模仿,笑话吧?
如果你的孩子患有妥瑞氏症,你会送他去普通学校吗?他会被同学排斥、嘲笑甚至霸凌吧?
这部印度电影《嗝嗝老师》,讲的就是一个患有妥瑞氏症的女孩子,在自己不被接纳(换了12所学校)的小学时代遇到了一位有爱的校长,让她顺利接受正常教育,获得双学士学位;长大之后她坚持应聘教师岗位(去了18所学校),并且用爱心温暖贫民窟的叛逆少年,最终赢得春暖花开的故事。
故事本身不复杂不曲折,也没有明显的大反派。人物关系也简单,一条线是女主自身的成长环境,她的家庭。女主的妈妈很爱她,也会爱她,坚持带她去正常学校上学,影片虽然没有展开描述,却在只言片语中看到了妈妈对女儿无条件接纳与支持。此外,女主的哥哥也非常接纳妹妹,呵护着她。唯一和女主有巨大冲突的是她的爸爸,主人公认为父亲抛弃了她们,而且嫌弃她的“不正常”,所以所有和父亲的对手戏都是带着情绪的,甚至喊出了“我不需要你给我点餐!这就是我的正常!”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女主与父亲的关系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
当然,主线不是她的家庭,主线是她的事业——教师。经历了18次应聘的失败后,她被自己的母校录取,这是一所贵族私立学校,却因为政府规定的缘故,不得不接纳附近贫民窟的一些孩子来上学。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歧视这些孩子,并且给他们单独编班,叫做9F,影片主要的故事就发生在女主与这班学生之间。
这些孩子在嗝嗝老师来之前基本处于自暴自弃的状态,既然其他老师和学生高高在上,我们就叛逆到底。在嗝嗝老师之前,他们气走了好几位班主任,学校无奈之中才勉强接受了执着的嗝嗝老师来任教。当然嗝嗝老师也未能幸免,受尽了孩子们的捉弄,上课第一天就被学生搞坏椅子,结结实实摔了一个屁股墩儿,我看着都疼。他们还把火药装进粉笔,在老师书写时,摩擦起火,烧了手指……他们打赌这个老师也呆不了多久就会放弃他们,来证明我们果然不值得被爱,也不相信在这里会有人爱他们,已经贴上了最差学生标签的他们。
最严重的一次,他们为了捉弄老师,把教室的窗玻璃都炸碎了。校长要开除这些孩子,嗝嗝老师却把责任全部揽到了自己身上,说是自己带学生做化学实验导致的爆炸。这一刻,孩子们的心开始变得柔软,他们发现了嗝嗝老师的包容与信任。
嗝嗝老师用了很多教学方式唤起孩子们的学习动力,可是孩子们却依然怨天尤人,抱怨没有公平。在印度的种姓制度下,这些孩子的确比较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有一年去尼泊尔旅游,我们的导游苏西说,21世纪的尼泊尔仍然存在种姓制度,不同种姓之间绝不通婚。下层民众很难有机会获得优质教育机会,基本上平民百姓的孩子只能上免费的公立学校,像影片中这样的贵族私立学校是不会出现贫民窟的孩子的。因此,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有理想化的成分在里面。
解决不了情绪问题,再好的教学方式也无法让孩子们积极起来。嗝嗝老师和孩子们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命运的不公。她深深理解这些孩子内在的感受,他们的叛逆是因为恐惧。因此,她让孩子们把自己所有的恐惧都写在纸上,并且叠成纸飞机,放飞出去,放下恐惧,自由飞翔。“不要问为什么,而去问问为什么不?”这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句台词。
嗝嗝老师去家访之后,看到了这些孩子艰苦的生活环境,听到了文化程度不高,却对自己孩子充满希望的父母的心声,同时也发现了他们的天赋。比如在街头设赌局的那个男生,心算速度简直一流……遗憾的是环境的局限限制了他们的眼界,他们认为上过大学也不过是做一个推销员,还不如街头设赌来钱更快更容易。嗝嗝老师说,与其每天提心吊胆地担心被警察抓住,还不如正当、大大方方去赌——成为股票投资人。那个男孩子的眼睛亮了,老师为他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一个优秀的老师,绝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数理化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因材施教,用发现学生天赋的方式激励他们,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道路。只要有爱,一定会春暖花开!
虽然明明知道这个电影有很多泪点,心理上也有所准备,但还是几次被触动到心里的感受,禁不住流下泪来。在她被校长通知学生们不可以再来学校学习,只可以参加期末考试后,她一个人坐在楼道的角落里,控制不住自己的抽动,一边大声发出怪声一面拼命咬自己的手,试图堵住自己的抽动的样子,让我一下想起影片开头,她被老师赶出教室回到家,拼命用纸往嘴里塞,试图堵住自己的病症一幕。一个有神经症的人在所谓正常人的世界里,是多么不容易地生存呀!
当孩子们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全部都及格了的时候,当那个好班的老师,认可了孩子们的努力,给她们颁发徽章的时候,我都哭得不能自已。
我自己在1991年大学毕业那一年就当了老师,第二年就做了班主任。现在,在教师岗位上工作了28年。做老师以及班主任的酸甜苦辣样样尝过,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只有用生命影响生命,才能真正地传递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