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过年已经不到一个月时间,2018年春晚彩排也到了最后阶段,作为中国人一年一度的年夜大戏,春晚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人们重点关注。虽然许多人已经不再看春晚,但吐槽春晚,已经成了比看春晚更加热闹的事。
2018年春晚,有一个好消息,就是歌舞类节目将锐减 语言类节目将增加超过10个。但也有一个坏消息,蔡明又去参加彩排了,年三十亮相春晚,与观众见面将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蔡明出生于1961年,1973年就参演了谢铁骊导演的电影《海霞》,在影片中饰演童年海霞,算是童星时候就出道了,在中国演艺圈算是老资格了。
1990年,跟当时最火的小品组合陈佩斯、朱时茂合演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小品《普拉尼特的长发》,看过这个小品的人应该不是太多。1991年,和巩汉林一起表演小品《陌生人》。1992年,正式搭档郭达,两人开始漫长的合作。
1993年,和赵丽蓉、郭达一起表演的小品《追星族》,这应该是大家印象中记忆最深刻的一个小品,但小品的最大出彩之处,还是赵丽蓉和郭达。再到后面开始和潘长江合作,郭达的谢顶和潘长江的身高,是蔡明抖包袱的核心,一个小品里面要反复提几次,唯恐观众不知道这个笑点在哪里。
从那以后,便开始以“毒舌”姿态亮相春晚,把网络上的段子搬到春晚舞台上讲一遍,她以为这是幽默,实际上却是刁钻恶毒。众所周知,在网络上讲段子,和在现实中聊天不是一回事,网络上的段子都很精华,但仅限于在网络环境理大家才能理解,但搬到现实场景,是明显不行的。
微博段子手留几手以点评而出名,许多姑娘能被他点评而兴奋,但如果他如果在现实中去点评一个姑娘,非得挨大嘴巴子不可。网络上有人喊马云爸爸,有人喊王思聪老公,但在现实中,你要这么喊,非得让人当成神经病。
蔡明应该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尤其近年来微博微信的普及,三十晚上看春晚,感觉所有小品和相声也都没那么搞笑了,演员都是从网上搬段子,除了蔡明之外,还有冯巩。但即便他们的作品不再搞笑,人们不再喜欢,甚至厌恶,但他们依然不肯给年轻人上位的机会。
年三十晚上,70后在打麻将,80后在聊微信发朋友圈,90后在看直播,00后忙着打游戏。只有50、60后的老年人在看春晚,但蔡明他们从网络上搬来的那些段子,那些老年人又听不懂,所以现在的春晚是懂的不看,看的不懂。
拿着恶毒当幽默,拿着段子当创新,为了讨得几个无知审核者的欢心,不惜恶心全国人。曾经有一位歌手,也上过20多次春晚,现在不唱了,估计她现在如果在台上唱歌,台下也没几个人敢坐着好好听了。但实话实说,人家的口碑就挺好。所以上春晚的时间一长,受欢迎的人叫做“春晚常青树”,而蔡明们被称作出“春晚钉子户”。
相声大师侯宝林的《买佛龛》讲的是讽刺封建迷信,里面有个桥段,侯宝林讲现在很多人还迷信,但今天来的人一个迷信的也没有,但他的街坊老太太就迷信。郭启儒接着问,你住哪儿呢?候宝林回答:我…还没找到住的地儿,这说哪儿也不合适呀……
这就是考虑台下观众的感受。从马三立王凤山到侯宝林郭启儒,相声艺人们始终遵循这个传统,两个演员在台上可以互相嘲讽和拆台,但不去贬损台下观众。
而蔡明们在春晚这个全国最大的舞台上,口无遮拦的去对一部分弱势群体进行嘲讽打击,并以此作为包袱抖个不停。最后又来个大彻大悟,忽然又开始理解拥抱在一起,这如果不是真傻,就是拿观众当傻子。
看春晚不是免费的,春晚花的是国帑,全民付费买单。如果蔡明在一家小剧场演出,会有多少人肯主动买票入场观看她的表演?
我们不能决定蔡明们是否要上春晚,那是个别人的才能决定的事。但我们可以决定是否看春晚,作为春晚的买单者之一,我要引用《买佛龛》里面的最后一句话作为对蔡明们的评价:
“咳,就他妈这么个玩意儿,八毛!”
本文系深一度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