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新书《超级学习》2022年8月出版上市,今天我想说说,这本书的诞生过程。
2019年我的第一本书出版,过去三年时间,疫情仍未结束。
此刻落笔之时,脑海中浮现“时间”一词。作为基础度量单位,时间一直是文人才子感慨的对象,科学家提出“时空本是一体”,再到量子力学家提出“时间也是运动的一种形式”。时间令无数科学家着迷,试图找出“时间到底是什么”的答案。
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人类大脑处理抽象概念向来力不从心。对于多数人而言,时间到底是什么不重要。有人管理时间,有人被时间管理。人们在上班地铁上,低着头刷视频。下班路上,低着头玩游戏。在这场“时间争夺战”对抗赛中,人们输了,把时间双手奉出。
人类演化的几百万年中,那些只关注眼前的食物、威胁、住所的猿人活了下来。思考过于久远的事情,猿人做不到也不愿意做。坏消息是现代人的大脑中,依然保留着猿人的思考本能。好消息是,经过几万年的努力,大多数人善于安排一个月的计划——但在以年计的时间周期里,只有愿望,没有计划。
所以,没有人生目标和规划,是多么正常的一件事,未来太远,只争朝夕。有人说,人生目标是暴富,有了钱,可以不用工作,不会有烦恼,有了钱,可以去周游世界,有了钱,可以买豪车住大房子——相信九成九以上的人会这么想(包括曾经的我)。
月入5千的时候,想着月入1万,月入5万的时候,想着月入10万,人的欲望如深不可测的沟堑。即使月入50万,仍然不会满足,有赚钱的本事也会有花钱的能力,收入高意味着压力也大。
当我的收入越来越高的时候,幸福感反而越来越低,单纯的花钱并不能让人更开心——更何况,想有更高的收入,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海德格尔提出“向死而生”,适合用于解答“人生如何度过才有意义”问题——只有提前思考“死亡”,才能促使自己思考应该怎样度过一生才有意义。就如同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应该思考“如果公司现金流只能支持三个月,应该做什么?”这类问题来帮助创始人发现最重要的事。
我曾想过一个场景,当我老了,在夕阳下的草垛上,想给小孩子们说说过去的光辉历史,应该说一些什么呢?当我回顾一生,有什么成绩让自己觉得没有遗憾?
这让我不寒而栗。我应该做出改变,做点什么才好。为世界和平而努力?搞发明创造?改变世界?还是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吧。如果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
让自己变成一个对社会更有价值的人,能够帮助更多人解决问题,是不是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呢?不要追求金钱,而是追求卓越。追求财富容易让人失去自我,追求卓越,就能解决更多人的问题,财富自然也会随之而来。
如何理解上面这段话?如果以获取财富为人生目标,金钱会成为做选择和决策的唯一标准。找工作时,会只考虑薪水和福利,而不考虑发展。已在工作时,会根据工资多少而决定自己做多少事。一切和金钱挂钩,意味着驱动自己的只有金钱——如果钱给少了,动力也消失了。
但是如果以追求卓越为目标,“让自己变得更好”会成为做选择和决策的唯一标准。找工作不会看重薪水,更重要的是能够加速自己的成长。在工作中,驱动自己的不是加薪升职,而是自己的能力提升,你会主动思考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相比他人,你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企业自然会给你加薪升职的机会。
把目光放长远一些,不要只关注眼前的收入,想想三年后五年后,自己会有什么变化。这不是鸡汤,也不是洗脑,我就是这样做的。不要和他人比较,只和昨天的自己相比较。
怎样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没有捷径,只有正确“学习+实践”。读书是性价比最高的学习方式,我不断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学习了很多思维工具,研究认知科学,了解人类的认知偏见。不断在工作中应用,再到后来,将发表在网络上的文章集结成册出版——我希望能够给有需要的读者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诚实说,我这样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写书不能带来多少金钱收益,如果我把写作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思考如何获取财富,明显收益会多太多,或者我什么也不写,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收入也高出版税太多。
但是写作能促使我去思考更多深层次的问题,去提出好问题,并且给出自己的答案。如果学识不够,自然无法下笔,更别说提出好问题。这使得我要付出超越常人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
如果说上一本书《认知》是工具书,可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翻阅查找合适的思维工具。那么《超级学习》是一套自成体系,个人应对当下VUCA(易变、不确定、复杂、模糊)时代的指南手册。
这几年我在思考的四大主题和问题如下:
【思维模型】思考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思维方式?最高级的思维方式是什么?
【认知自我】为什么我们会常常感觉到迷茫?我们如何对抗焦虑?为什么我们总是很难坚持做一件事?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如何认识自己?
【知识体系】离开学校教育之后,我们应该如何体系化自我学习?
【能力提升】知识和能力相辅相成,学习知识的同时,应如何提升能力?
写《思维模型》对我而言的难度,可谓难于上青天。这涉及到认知心理学、脑神经科学、人类学、生物学、哲学。在写《认知》一书时,有些相关学科的积累,但那时还停留在工具层面。我需要了解更多原理层面的知识,并且去构建自己对于“思维”的认知模型。还要考虑怎样让读者容易理解,毕竟里面有大量抽象的概念,如何才能通俗易懂,实在是让我头发掉了不少——我希望读者读完之后,能够从容应对各种棘手问题,少掉些头发。
《认知自我》则是我试图对“如何有意义地度过一生”的解答,在我20多岁的时候,这些问题并没有思考过,也不知道该如何去思考。走了很多弯路,浪费许多时间,现在想来,也是必然。如果你试图让自己变得更自律,不妨读这本书。
为写《知识体系》,这几年翻阅了上千本书,完整读完上百本书,多数书籍都是学科类教材。还需要学习教育学原理,读哈佛大学的红皮书。还了解世界一流大学的本科、研究生的课程都教哪些学科。每一类学科,要了解它主要研究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主要的理论是什么——这几年下来,像是又读了个大学。
《能力提升》则是我把过去工作中的实践经验整理抽象出来,从输入(Input)、处理(Process)、输出(Output)三个维度的典型能力来阐述,简称为“IPO模型”——此IPO非彼IPO。
这套书接近50万字,占用所有业余时间。白天从早上九点工作到晚上九点(上班是我的主要收入来源),回家后再开始写作,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壶茶。周末出门还背着电脑,一有空打开电脑接着写。
为了写作,经常写到凌晨2、3点。大部分时间花在思考、画图、构思上。每天只能睡5个小时——这不是好榜样,皮肤会变差,免疫力也会下降。
读书也占用大量时间,每天平均200分钟阅读时间,为了保护眼睛,买了墨水屏阅读器,甚至买了墨水屏手机,用来读电子书,但最后仍然使用手机,这样效率高——这也不是好榜样,视力会变差。
写作是一件让人又痛苦又快乐的事,一个问题想了几天没有头绪的时候很痛苦,但是如果解决了就很快乐。我还发现自己很喜欢画图,把抽象的概念用可视化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很有趣。
这套书有将近150张图,《思维模型》有23张图,《认知自我》有40张图表,《知识体系》有28张图表,《能力提升》有39张图表。我希望能帮助读者阅读起来能够更容易理解。限于图书纸张页数版面限制,很多思维导图没有放进去,后续我会放在网上供读者参考。
从构思到书稿再到成书,审校环节历时半年,期间多次修改书稿,为了前后逻辑通顺,容易理解,《知识体系》部分章节被我大刀阔斧修改。出版社的老师十分负责,对于书中提到的人名、地名严格按照出版规范进行修改,对于有些引用内容,增加了出处。
感谢出版社老师在整个过程中的指导和建议,感谢博集天卷,感谢我的家人默默支持,感谢朋友们不会因为许久未联系而对我有抱怨。感谢关注我的读者们的等待。
谢谢你看到这里。
注:已购买本书的读者,可以私信我,暗号是《知识体系》第121页的前2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