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和三、五兄弟小聚。期间,围绕理论与实践话题闲聊,一小兄弟的见解硬是让我不敢插话,生怕打断他的思路。这位小兄弟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发展维度来诠释自己对王守仁“知行合一”的认识,让我不得不叹服。
是啊,有谁的成长能离开“知行合一”的这几个维度呢?“活到老、学到老”、“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等等,这些无一不是“知行合一”在时间、空间、发展维度的展现。可又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其含义、运用自如呢?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很诧异,也很疑惑。有些人明明受过很好的系统教育,但他却在表达上“词穷”,如“茶壶煮鸡蛋,有嘴倒不出”;有些人在漫谈时能“侃侃而谈”,可在实践中却“技穷”,有如“纸上谈兵”,“空有满腔鸿鹄志”。而有些人总能“信手拈来俱天成”,能将看似互不相干的事物或观点联系起来,致无缝衔接,在实践中又能“擎天架海、干净利索、事半功倍”。我想,解释这一“怪圈”的产生,或许就应看“知”中有无“行”,“行”中有无“知”,“知”与“行”是否有效融合、相互促进。
有人说,少时就应该读万卷书,储备“知”;壮时就应该行万里路,践“行”,这就是“知行合一”。也有人说,人应先学习,再行动,觉得“知”不够了,再学习,而后再行动,这才是“知行合一”。这些观点是占有很大市场的。而恰恰这些观点是割裂了“知”与“行”的合一,人为地装上了一扇本不该有的“闸门”、安上了一把“心锁”把“知”安放在这头,把“行”安放在那头。因此,拥有一把能够开启“知”与“行”之间闸门的专属钥匙,以便开闸放水、知行合一,是多么的宝贵。
这段时间,我常在想,怎么才能获得拥有这把专属钥匙呢?或许应这样。
这把专属钥匙应取材于特殊材料。同学老魏说,读书学习有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知识过路人,这类人往往获得浅表刺激;第二层次为知识搬运工,这类人往往自贬为奴;第三层次为知识缝纫匠,这类人往往获得物理反应;第四层次为知识盗火者,这类人会借火燃烧,凤凰涅槃。这对我产生极大共鸣。我想这把专属钥匙的特殊材料就应该是历经燃烧铸造而得的成品。这成品是多种元素充分、彻底化学反应的结晶,而这元素就是我们猎取的“知”、践行的“行”。这成品是世界观方法论的结合体,认知与改造的交织交融。这成品不是半成品,也不是毛坯,更不是“半坛子醋”的卖弄。
这把专属钥匙应是亲自打磨的。法国人说,打铁方能为铁匠。同学老魏说,思想还是亲生的好。是啊,这把专属钥匙若不是亲自打磨的,而是你借的或购买的,它只能是“嫁接品”或“领养子”。“嫁接品”或许能发出新芽,但它总会有排异之痛,即使结出果实,再孕育发芽,也很难结出像母体一样酸甜可口的果实。“领养子”或许能养儿防老,但他却无基因传递,往往会让你经历“他什么时候生的?”、“他生下来多重?”、“看,他不怎么像你呢”等种种尴尬。所以说,这把专属钥匙必须自己去倾力打造,沁入自己的心血,细琢每条齿纹,见证他的“诞生”与“成长”,哪怕是磨出血泡,掉皮掉肉,这也是痛的成长、刻骨铭心的记忆、弥足珍贵的收获。最重要的是,他将携带你的基因,世代繁衍下去。
这把专属钥匙应需时常添加“润滑剂”。师者姜公说,语言要有魅力,击人心坎,产生共鸣,必须用心去捂热。我想,这把专属钥匙也是这样的,要想其与内心之锁始终柔润咬合,常启常新,就应时常添加“润滑剂”,洗去锈斑,必要时还应稍加修整。世上没有常青的植物,也没有永远管用的招数,我想这“润滑剂”,就是这把专属钥匙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可见,拥有这把专属钥匙,就能让“知”与“行”在相互促进中发展,相互融合中升华,正所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孕育出新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