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坐公交车,遇到两位老人送一个大约2、3年级的女孩去上学。车上人很多,一位女士看到老人上车,赶紧起来让座,老人的第一反应是叫走到前面的孩子过来坐。让座的女士忍不住嘀咕了一句:“我是给老人让的座,孩子那么大了。”老人只好坐下。过了一会儿,前面的座位也空出来了,一直帮孩子背着书包的姥姥赶紧过去坐下,抱起女孩喂她吃水果。
看得出来,老人很爱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而小女孩也像个洋娃娃,乖乖地等着被照料。这一幕让我想到,很可能我们尽心尽力,却养育了一个长不大的孩子。
有一次上财富课,老师问:“孩子是你们的资产还是负债?”很多人愣了,压根没从这个角度考虑过孩子的养育问题。持有后能够带来持续收益的是资产,持有后需要不断消耗你收入的是负债,从这个角度看,孩子无疑是负债。因此教育需要面向未来,培养独立自主的孩子,帮助他在生理、社会、心理层面逐渐走向成熟,摆脱对父母的依赖。
可是,反观我们的养育方式,很多时候恰恰剥夺了孩子走向独立的机会,让他习惯于被动接受。
全民富二代——中国式养育的可怕现状?
在网上看到这样的说法:当下中国有一个很可怕的现象——“全民富二代”,富人家的孩子当富二代养,穷人家的孩子也当富二代养,不管家庭条件如何,大多数父母都致力于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条件,甚至不惜自己节衣缩食。
这的确是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孩子很容易获得物质的满足。而且,平时孩子几乎看不到父母为生存打拼,努力工作的样子,不像以前能看到父母在田间辛勤劳作,小小年纪便有了替父母分忧的心。
在刚刚过去的独生子女时代,孩子是家庭的焦点,多少双眼睛盯着他。孩子的生活也基本全由父母和老师安排,做作业,上辅导班,几乎没有自主空间。在这种前提下,孩子很难学会照顾和体谅他人,并且自我负责。
孩子被养得越来越精细,也越来越脆弱,他们以自我为中心,计较个人得失,缺乏对他人的关怀,最终很可能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而作为家长,常常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生活教育。换位思考,体察他人,照顾环境,这些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更无法速成,需要父母花大量时间陪伴孩子,并在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
养育孩子的目标之一,是让他未来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
如果我们始终把孩子呵护在温室之中,怎能指望他们经得起风雨?成长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孩子不仅要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还要能够适应环境,关照他人,这些能力需要慢慢磨练。
父母的过度保护,只会剥夺孩子实践体验的机会,让孩子的成长失去平衡。一个没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的人,纵有再大才华,也很难生活得很好。无法体谅他人的人,很难掌握与人和睦相处的技巧。
痛苦是成长的一部分,剥夺孩子体验痛苦的机会,等于削弱孩子体验幸福的能力。
不让孩子受苦,不等于他一定会幸福。任何事物都相反相成,包含着自身的对立面。没有痛苦,我们对幸福的体验就会大打折扣。平时承受一些小挫折,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坚强,更容易获得幸福感。
孩子认识世界,是按照善、美、真的顺序,在他很小的时候,世界是善的,父母用爱帮孩子建立安全感。等到大一点,他会发现和体验世界的美,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等到再大些,孩子需要了解这个世界的真,学会面对真相,哪怕是残酷、丑陋的一面。
看不得孩子受苦,是因为我们将爱的匮乏以及心理的伤痕投射给了他。
如果我们一直把孩子抱在怀里,不肯让他下地走路,那么,就剥夺了孩子独立行走的能力。
孩子长得老高了,我们还执意帮他背书包,就等于在告诉他:你很弱,你不需要为自己负责。
因为小时候经历过匮乏,有过不被关爱的痛苦,我们常常看不得孩子吃苦。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竭尽所能的满足,是因为我们想要借此弥补自己童年的缺失,获得心理上的补偿。
到底是我们舍不得孩子,还是孩子舍不得我们?
享受孩子的依恋,会给父母一种掌控的安全感。养育孩子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但被一个小生命全然地依恋和爱,也会感觉很幸福。
小孩子没有比较和评判,他对你全然地信任,这会极大地满足你被需要的渴望,你就是他的天,是他世界里最重要的人,这种感觉令人陶醉。
那些掌控型的妈妈,就是不肯放弃手里的特权,明知道自己的包办,会削弱孩子的独立,却欲罢不能。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这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派克博士给真爱下的定义,可以引申为衡量真爱的两把尺子:
1、真爱行为是一种抚育自身和他人情感与精神成长的行为。
2、真爱行为助长个体的责任感。
爱与不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在于当事人的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的目标是否一致。意识上,你希望孩子有能力,有主意,潜意识里却希望孩子处处听你的,受你摆布,这种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
爱是自我完善,也是帮助他人完善,意味着彼此心智的不断成熟。跟孩子一起成长是养育孩子最大的福利,很多妈妈的心理伤痕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被激发并且得以疗愈,虽然过程很痛苦,但痛苦恰恰是幸福的前提,不经历痛苦的幸福是浅薄的,对痛苦的超越让生命更有意义。
真正的爱,是哺育对方的心智成长,助长对方的责任感。爱,可以使自我和他人都得到进步。
爱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父母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血,陪伴他成长,无疑是爱。允许孩子对自己的事情承担责任,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是爱。
如何把握教育的平衡?——倾听而不评判,回应而不包办
界限意味着你是你,我是我,感受是独立的,关系不能互相替代。
帮助别人是一种能力,无法自然获得,需要刻意训练。在孩子刚刚萌生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时,如果我们借口“你还小”,“你不行”,拒绝了他的好意,孩子便会失去宝贵的锻炼机会。等他长大了,再去抱怨他懒惰,不负责任,就为时过晚了。
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把他人和世界纳入自己的心胸格局,决定了他能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一个创造和分享价值的人。培养孩子要让他们从小具备经营者思维,不管放到哪里,都努力去为他人创造价值,这样的人必将活出自己,滋养他人。
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事情之一,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每个父母也都有自己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进步,且怀有诚惶诚恐的敬畏感。我们不是神,无法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给予倾听,而不需评判,给以回应而不去包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