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要日更,所以大量的输出导致个人资源严重枯竭,昨天甚至拖到23:50才更文,所以今天什么也没干,把《非暴力沟通》通阅了一遍,实实在在输入了一把。
讲真,其中有一点特别吸引我,也是我为数不多记住的一点,自认为应该是大多数人必须知道的一点——区分观察和评论。
一次不好的沟通,或是争执的起源,多半是因为一方未能很好的区分观察和评论,展开之前,先来看书中提到的一首诗歌的节选,便于我们很好的区别观察和评论: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
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
还是他懂的事情和你不一样?
所谓的沟通障碍,往往来源于混淆了观察和评价,意义很大,前者是客观存在的,而后者是主观定义的。所以一旦混淆,便会带来负面影响或消极作用,进而导致沟通无法进行。
我举个栗子,某天,公司开早会,A之前组织了三次策划案会议,B都不愿参加,所以这次会议A第一个发言,指着B说[你很少配合我],话音未落,B马上反驳[还要怎么配合,资金、人力,要不整个公司都搭给你吧!]
显然挑起矛盾的是A,虽说B之前没有配合,但A把观察和评论混淆了,A直接用了主观评论——你不配合,在B看来,这显然是一种指责。
换句话说,如果A能把观察和评论分开,效果可能不一样[我最近组织了三次活动,每次你都说不愿参加(客观事实),是因为协调方面的问题吗?还是时间选择不够好(征询建议)?我们可以商讨个两全方案,共同实施](合作解决)。
第一种情况,在带有主观情绪的评价下,B很有可能感受到被攻击,而本能反应当然是还击;而第二种情况,首先陈述了既定事实,接着抛出事实存在的可能原因,然后共同商讨,很明显是一起商量,没有主观评价,B感受不到攻击,自然也不会还击。
上述例子可以看出,是否混淆了观察与评论,会直接导致沟通是否能有效进行,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放弃观察,而去主动选择评论,[你真笨],[你太蠢了],[你怎么什么事都做不好],[你是个好人],
[你做饭很好吃]等等,有些时候,欣赏和赞扬的主观评论往往能促进关系,但一些建议和指责的主观评论,随时可能激化矛盾。
书中提到,非暴力沟通的第一要素,就是观察,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对方会倾向于听到批评,进而实施反驳。
如果我们遭遇了主观评论,不反驳吗?书中通过傲慢演讲者的例子详细阐述了遭遇主观评论的应对措施,从而让沟通得以有效进行,在此为大家总结一下。
当遭遇主观评价后,首先猜测自己之前的哪种行为导致对方的评价,如果猜测不对,可以请对方直接指出,不论是否猜出,我们都能得到一个既定事实——引起对方主观评论的事实。
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后,依据对方所关注的既定事实,挖掘其需求,一切澄清后,再问自己是否能满足其需求。
还是上面那个例子,站在B的角度,怎样去应对以上场景呢?
[你很少配合我],A说
[是因为之前拒绝了你的策划案会议?],B猜测
[当然,而且是多次拒绝],A澄清道
[你的建议是希望我每次都参加吗?],B挖掘需求
[至少要参加一次吧],A补充道
[因为之前确实都赶到一起了,以后在时间调配上我们可以商讨下],获取理解并商讨方案。
以上,为大家分享了沟通的第一要素——观察,以及观察和评论的区别,还有当我们向他人反馈时,意见或建议要以既定事实为基础,勿带主观评价。
而当我们面对主观评价时,也不要急于反驳,通过对方的主观评价查找之前的既定事实,并共同商议商讨,便于沟通能够持续有效的进行。
拒绝语言暴力,从观察开始。
#2656-Seven-Seven707#橙子学院码字岛第3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