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第二章《有中国特色的莎士比亚》,两个感受:
感受一:海勒斯是一名很棒的英文老师
海斯勒教授英美文学,也上写作课和口语课。课本从《贝奥武甫》开始,跨越十二个世纪,到达大西洋彼岸,以福克纳的《献给艾米丽的玫瑰花》作为结束。课程有两个特点:1.涵盖范围广,2.比较深奥。
而他的学生多来自乡下,英语阅读理解水平低。
虽然如此,海斯勒并没有放弃他们。他做了以下几件事:1.第一堂课布置学生写下读过的英文书籍;2.给学生讲讲故事,然后抽几个不太情愿的“志愿者”表演一番;3.布置一些写作任务,让学生写故事;4.让学生分组排练、表演戏剧。这是海斯勒独特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触碰文学作品中每个人的温度,感受他们的语言、肢体、心境甚至是呼吸,开启了学生们瑰丽的文学世界。
感受二:文学的美在于穿越时空的心灵震颤
文中写了大家一起诵读十四行诗,“想想吧,”我说道,“四个世纪前,莎士比亚爱上了一个女子,并为她写了一首诗。他说要让她的美貌永存——这是他的承诺。现在是1996年,我们在中国,四川,就在长江边上。莎士比亚从没有来过涪陵。你们没人去过英国,也没人见过莎士比亚四百多年前爱过的那名女子。可就在这一刻,你们每一个人都在想着她。”
“教室里一片静默。通常,涪陵充斥着车船的喇叭声和建筑工地的喧闹声,可在那一刻,教室里鸦雀无声。在这一刻的静默里,既有崇敬,也有惊叹,我与他们感同身受。”
想想我们儿时诵读的唐诗宋词,何尝不是这样一种感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含蓄的美、纤柔的美、多情的美、热烈的美、豪放的美、悲壮的美——在这穿越时空亘古不变的文字中能得到完美的诠释,产生心灵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