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越shopping越空虚?
为什么越聚会越无神?
为什么越努力越焦虑?
为什么越放松越疲惫?
……
梦想尚未完成,你是否已疲惫不堪?
其实不是我们不 愿意完成梦想,而是,梦想尚未完成,却已身心疲惫,无力前行。
现代人,因身心透支导致行动力缺失的人比比皆是,从因父母的要求而身心透支的孩子,到因各种各样的工作要求而身心透支的年轻退休者;从打领结戴耳机飞奔的企业高级员工,到因被数不清的夜晚“状况“唤醒(哭闹、撒尿、喂奶、噩梦)”而心力交瘁的年轻父母;从准备考试的青少年,到四十多岁的求职者.......
然而生活不会因为我们的疲惫而停下脚步,面对疲惫,我们需要战胜它、超越它,这样才不会被生活狠狠甩下。
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媒体信息的不断增加,广告的轰炸,社交网络的无处不在,让我们的大脑无时无刻不在被很多需要分析、处理、记忆、分类的信息充斥着。我们为了实现梦想,付出超出常人的工作时间。
但尽管如此我们也不一定能很好地实现梦想,很多人都死在追求梦想的路上。
2.
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尽管工作很忙,但依然舍不得关闭微信聊天窗口,一边担心错过各个社群里的重要信息,一边又害怕工作的事情没做好,挨老板熊。
我这样做导致的结果是:工作出现了好几次小差错,加入的一些社群工作也没有做好,而且我每天还觉得特别的累。
可回想以前我刚毕业的时候,几乎每天都要加班,但那时网络还没有现在发达,我也不会一边上着班,一会聊着微信,但我从未觉得有如此辛苦。
我总是错误地以为是自己年龄大了,身体状况不如从前所致,需要多休息才能解决。
所以有几天我特意早睡,可第二天我依然感觉精神不佳。为什么有时候明明没干什么事,却总是无精打采瞌睡连天的,而有有时每天忙得顾不上吃饭,却还是精神振奋呢?
3.
法国心理学家,“职场妈妈”创始人,法国芒勒市副市长玛琳-斯基亚帕,在她和法国著名职业规划和管理专家塞德里克·布吕吉埃在两个人合著的《读完这本书,才有力气完成剩下的梦想》这本行动修复心理书中说:总是觉得疲惫,不是简单地增加休息时间就能消除的,其本质是心理认知上的问题。对现状不满,害怕失败,工作压力,这些情绪无形中变成了我们的心理包袱,让我们疲惫。
这句话好像一下子点醒了我。我不就是因为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做好,揽了一堆事,结果这些事情在无形中给我增加压力吗?
作者在书中提供了21天自我修复完整方案,每一天都有具体的改变步骤,从第一天开始,一天天改变,作者认为只有这样一步步改变,才有力气完成剩下的梦想,不会出现梦想尚未完成,身心已疲惫不堪的现象。
21天自我修复完整方案又可以分为三周来执行,一周一个大主题。其实我不太相信,21天能彻底改变自己,因为不同的人改变自己需要的时间可能不同,但我们可以学习书中改变自己的步骤。我将书中三个主题肢解,分解成适合自己的两大步骤和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1.正视自己内心的需求,甩掉心理包袱。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我们总是贪多心急,参加很多活动,揽下很多事情,生怕自己落后别人太多。
可是这样的结果就是像我这样,加入了一堆社群,到头来一个也没有做好。其实我们没必要给自己设定很高的目标,这样只会每天都活在完不成任务的焦虑之中。作为普通人我们的终极目标很难达到王健林一个亿的小目标,所以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正视自己内心的需求,确立阶段性的目标。
然后把大目标切成一个个小目标,这样既能保证阶段任务的完成,最终实现目标,又无形中甩掉心里包袱。
2.远离网络社交疲劳
前一段时间罗胖在跨年演讲中提到这样一个现象:现在人总是习惯不停地刷朋友圈,刚刚发一个动态,就总忍不住去刷下朋友圈看看,谁点赞了,谁留言了。我们就在不经意间被微信朋友圈绑架。
我们总认为自己很重要,要是断网错过了群里重要信息怎么办,长时间没露面别人担心怎么办。可事实上,群里那么多人,记住你的也没几个,你在社群刷存在感,还不如用作品声音来说话来的实在。
有时候看是我们无所事事,可实际上,网络社交在无形中让我们身心劳累,所以我们虽然没有做什么,也会感觉很辛苦。
当然书中讲了很多方法和步骤,不同的人阅读的时候可能有不同的解读,但是对于我来说,以上两点是我现阶段最需要改变的。
不知道身心疲惫的你,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有没有需要改变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