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在此学习孔子学琴的案例,有了两点比较深的体会。第一:孔子能够连续几十天学习一首《文王操》的曲子,不厌其烦的去的学习,这不是正是所谓的少就是多的思维模式吗。这种思维模式其实我们从小在学校老师就也在提倡,老师经常要我们学习是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其实孔子的学习方法也是为了之后的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我们只有把一个案例真的去学通了之后,以后学习其他的案例才会有方法可循,才能去借鉴之前的学习经验。让我们的学习一次比一次有深度与内涵。否则就是无囵吐枣式的学习,浅尝辄止。有的只是浪费时间。涂于表面,不会有更高的提升。其实这个道理也是很好能够用现实去解释,有的人工作老是换来换去,但工资或者职位根本就没有什么提升,往往是换一份工作就回归到原点。又从新开始,其实这种情况,往往是在某一职位上没有去深挖,只是在这个职位上去混过几天日子,算不得有很多的行业知识与经验,所以他即使在本行业继续做销售,也比新人占不了多少优势,所以在新公司求职的过程中,不会在职位或者薪资方面占太多的优势。这都是浅尝辄止所带来的坏处,如果我们能够像孔子一样,专注于自己行业的深入研究,花一年时间所带来的深度与广度比别人三年还要多的话,除了自己的个人经验成长了,也锻炼了自己高效的办事风格。
第二:我们每一个人要具有主动学习的心态,不要亦步亦趋。只有自己有了主动的精神,才能够让自己快速的成长。从孔子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明确一点,师襄子最起码在在音乐的造诣上是超越了孔子了,但他还是在不断的催促孔子学习新的曲子,为什么要催促孔子学习呢,因为这是他的教学方式,师襄子教徒弟一般就是一个曲子弹奏个十多天觉得差不多了,就可以学习下一个曲子了。不能说他不负责任或者方法不对。因为老师教书他有他自己的一套方法,你学习你也应该有你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两者是并不矛盾的。就像我们现在大学里面的老师,正常的上课时间都是40分钟就完了,他能够去讲的一般也就是书本上的知识,讲完一个章节感觉学生掌握的差不多了,就进行下一个章节的学习。他所教的知识是让你完成最基本的学业,如果你有更多的专业兴趣,你可以利用你的下课时间去去专研,去发散思维,你也是为什么现在学校里面出现了很多兴趣班的原因,把对某一个知识点感兴趣的一帮人自由组合到一起。让他们有更加深入的学习与研究。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经常说的一句话,同样的一个老师,同样是45分钟的听课时间,但是结果有人能够考上清华北大,有的人连高中都考不上,我觉得这里面出了有智商天生的禀赋之外,更多的是要自己有主动学习的心态。只有我们自己去主动的学习与钻研,我们才能更快的进步,有人推着去学习与自己主动去学习最后的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态度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