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写出了从秦崩溃到汉建立的历史过程中一个重要片断;描绘了刘、项两大集团势力的不同阵容;塑造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统治阶级人物。相比而言,我更欣赏沛公刘邦。
刘邦原本是一个市井混混儿,比起项羽,他既没有身世显赫的家庭,也没有举鼎拔山的力气,更没有杀入敌营的胆略,却成为西汉开国皇帝,成就了一番霸业——这不能不说明刘邦胆略过人。
首先,刘邦为人圆滑,能屈能伸。当他意识到十万之军无法与项羽四十万大军抗衡时,便“要项伯”并“以兄事之”,乃至“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如此高明的笼络手段收买了项伯——项羽的叔父。以至于鸿门宴上,当范增命项庄舞剑趁机刺杀刘邦时,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为刘邦留下一条生路,使其得以有来日翻身的机会。刘邦向项羽谢罪时,将项羽与他的“嫌隙”归咎于“小人”,其圆滑程度可见一斑。而鲁莽直爽的项羽哪里是刘邦的对手?
其次,刘邦表面上“才质平庸”,实质却十分擅用人才。有“勇”的樊哙,有“谋”的张良,皆在刘邦麾下。面对险境,他们忠于沛公,为之效力,为刘邦称王奠定了基础。若说“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对此我却认为沛公当真更胜孟尝君一丈——因为沛公的“士”帮助他建立了西汉。
最后,刘邦还有一大特点,那便是坚忍克己。刘邦入关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秋毫不敢有所近”,这有力地证明了刘邦目光长远,志向远大。为了长远的打算,昔日“贪于财货,好美姬”的市井混混儿,克制住自己的缺点。“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更能体现出刘邦为了大业而忍受的痛苦。他若不克己,如项羽一般不注重自我控制,又怎能统一江山?
《鸿门宴》虽发生在两千多年前,但在今天仍有鲜明的教育意义。刘邦能成为中国封建统一专制的第二朝代的君主,与他的能屈能伸、善得闲士、坚忍克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史犹如一面便于我们铜鼓照今的镜子,让我们在感叹时世沧海桑田的同时,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传承古人的优秀品格,走在时代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