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熊二娘。今晚我们要聊的话题是:孩子争气不争气,是不是“基因”惹得祸?
我们常听说这样一句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句话潜台词是: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比如,运动员刘国梁擅长体育运动,他的女儿也是体育竞技高手;音乐家莫扎特天资出众,他的父亲同样是音乐知名人士。所以,很多人可能会抱怨说:我之所以混得不好,是因为我父母给我的基因不好。
其实呀,孩子混得不好怪“基因”,基因可不背这个“锅”。英国心理学家奥利弗·詹姆斯写过一本书,名字叫《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这本书提到“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个概念,很好地反驳了“孩子不争气,都是基因惹的祸”这个观点。
说到这里,我们来谈谈什么叫“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先来讲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人质居然爱上了劫匪。
话说在1973年8月23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发生了一个银行抢劫案。劫匪在一家银行挟持了六名人质。好不容易警察把人质解救后,这个故事却发生了惊人的反转。这6名人质不仅不愿意指控这些绑匪,还主动为他们筹集打官司的钱。一名人质甚至爱上了其中一个劫匪,两人在服刑期间订了婚。人们管这些人质出现的问题叫做“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听到这里呀,你可能会有点明白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说:人质和劫匪朝夕相处,由于这些人质的命运是由劫匪掌控的,所以一旦劫匪对这些人质不错,人质就很容易觉得劫匪情有可原,甚至会爱上这些劫匪。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体现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上,我们称之为“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孩子年幼的时候,没有办法独立完成很多事儿。他们吃、喝、拉、撒甚至玩儿都要依靠父母,很自然地会看父母脸色行事。久而久之,他们会认同父母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哪怕父母做的是错的,他们也会维护甚至模仿父母。所以呀,我们会发现我们的孩子跟我们越来越像。
那么,“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具体是怎么发生的呢?
首先,言传。我们每天会和孩子说话。语言是一种力量。我们不经意说出去的话,孩子们会放在心上。比如,有的父亲开口闭口喜欢说脏话,他的孩子很容易“鹦鹉学舌”带脏字哦。
其次,身教。比起言传来说,我们的行为可能会更深地影响孩子。比如,我们自己天天是拿着手机的“低头族”,却希望孩子不要迷恋电子产品。说教的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有句俗语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我们自己做的不好,孩子可是会有样学样的哦。
接下来,身份认同。听起来好高深,其实一点也不。打个比方,在美国历史上,有个家族叫肯尼迪家族。这个家族中老约瑟夫·肯尼迪是赫赫有名的金融家,曾经当过驻英大使。他的二儿子约翰·肯尼迪当过总统,三儿子罗伯特·肯尼迪当过司法部长,四儿子爱德华·肯尼迪当过联邦参议员。约翰·肯尼迪总统有句话流传很广:“不要问您们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在肯尼迪家族中,父亲约瑟夫梦想自己的儿子能够当上总统,几个儿子相继从政,都体现了家族成员的身份认同。
最后,虐待。这里的“虐待”,不仅是指身体上的虐待,也包括冷暴力、精神折磨等等。比如,我们上班的时候被老板批评,回到家里心情不好,在孩子做作业时可能会有意无意指责孩子“笨”。这其实也是某种意义上的“虐待”。孩子如果经常被说“笨”,他可能也会相信父母的评价,觉得自己不聪明。
说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脊背发凉?我们的言谈、身教、价值观乃至虐待,都能影响孩子。孩子如果“不争气”,根本不是基因惹的祸,大部分是因为家长做的错!
你可能会有点焦虑了。既然“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影响这么大,我们怎么样能够帮助孩子摆脱这个综合征的困扰?别担心,我们有三个对策破解“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首先,做最好的自己。有一句老话说的好,父母是最好的老师。孩子是一面镜子,照射出了最真实的父母。我们希望孩子是什么样子,就要努力让自己做到你希望的样子。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勤奋自律,首先自己要做到勤奋自律。
其次,运用“爱的炸弹”。这个“爱的炸弹”呀,是《天生非此》这本书的作者提出的一个小技巧,也是他在亲子关系中屡试不爽的法门。
我们通过刚才的讲解已经知道:之所以会“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因为父母对于孩子的掌控感太强。“爱的炸弹”呢,就反其道而行之,让孩子充分地感受到被爱的感觉和自己决定的幸福。
具体怎么做呢?我们可以拿出一个小小的固定时间段,跟自己的孩子做个约定。在这个时间段,只要孩子们不是提出很过分的、违反常规的要求,我们都尽可能的满足孩子。孩子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活动感受到父母的爱意和温暖,也可以感受到得偿所愿的幸福。根据心理学家的发现,不少父母采用了这种方式,他们“叛逆”的孩子突然一下就变得懂事了,亲子关系也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最后,反思自己的原生家庭。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我们的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会影响我们,也会影响我们对待我们的子女的方式。如果不想让不好的东西代代流传,那么不妨反思一下自己的儿时的那些经历,不要让我们小时候不痛快的事情重新落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你看,虽然“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挺可怕,但方法总比问题多。只要我们学会做最好的自己、巧妙地运用“爱的炸弹”这一技巧、注意反思自己的人生家庭,我们的孩子就可以拥抱健康的人生。
巴尔扎克说:“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朦朦胧胧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我们每一个父母,都应该努力正视最真实的自我,用力打破“原生家庭”的藩篱,用最深厚的爱去拥抱我们的孩子。别再拿“基因”说事儿,只要找对方法,孩子的未来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