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典籍里的中国》关于《本草纲目》的一期。
《本草纲目》对于大家来说可能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连小学生都知道Ta,说陌生是因为读过Ta的人可能并不多,知道这本书本后故事的人可能就更少了。感谢《典籍里的中国》让我们知道了关于这本书本后的故事。
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此处忽然让我想起晓松老师说明朝的“三无”,难道李时珍不是名士吗?),他曾经三次乡试不第,后与他的父亲一起四处行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谁说不第便无前程)。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李时珍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于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时珍着手开始编写《本草纲目》,虽然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并参考了800多部书籍但他没有坐在屋中闭门造车,其间他多次外出考察,足迹遍布于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并向山人、渔翁、农夫、皮匠、猎户、衙役等劳动人民取经,把一些民间有效的偏方也记录在书中。
终于经过27年的不懈努力,61岁的李时珍完成了《本草纲目》一书。全书共52卷,近190万字,囊括药物1892种,共附药方11096首,信息量极大。可令李时珍没有想到的是写书难,出书更难。虽然书商知道这是一部巨著,但苦于篇幅太长,难于出版。为了使书商愿意出版,李时珍不得不赶赴金陵求见当时的名士王世贞,求他为书作序。
王世贞是明朝的文学家,有学识且自带流量,王世贞作序的书哪有卖不出去的事,可是这样的大咖会轻易的为人作序吗?还好王世贞最后还是接见了李时珍,并翻阅了《本草纲目》,看罢他知道这绝对是一本利国利民的好书,如能出版将造福一方。但是王世贞是个严谨之人,医书是治病救人的,关乎病人的生死,病人家属的幸福,绝对是不可马虎的。于是他与李时珍商定,由李时珍回去再次仔细校对之后再拿来由王世贞作序。
而李时珍随后用了10年的时间进行了三次修改才将《本草纲目》拿给王世贞作序,而王世贞也信守承诺为其作序,这才使得这本皇皇巨著得以出版。可以说王世贞成就了《本草纲目》,反过来《本草纲目》也成就了王世贞。
最后跟大家在分享以下两个小贴士:
1.书名的由来:《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因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
2.李时珍画像的故事:由于李时珍的画像未得以流传,所以课本中的李时珍并非其真人画像,而是画家蒋兆和根据《本草纲目》序言所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