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在高中老师眼里一直是蛊惑学生的魔法棒,哪天突然不想学习了,感觉太累了,想放松一下,你会发现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老师开始循环催眠模式。
老规矩,老套路。“同学们再坚持一下马上就要毕业了,到了大学你们就轻松了”
第一次,不屑;第二次,动摇;第三次,深信不疑……
终于我们熬过了十年寒窗,迎来了金榜题名。那份潜意识里生根发芽的东西总是提醒着我们,大学应该等于旅游、逛街、打游戏、逃课、自由、追逐梦想……。很多人把大学当做是一种放逐,一种对自由化的追捧。从开始的乖宝宝,认真上课,遵守校规,到选择性逃课,夜不归宿,N天不归校……这样的转变在大学最常见也最迅速。
关于这件事甚至是一个突然闪现念头 都有可能变成现实。刚迈入大学的我,尚且能在高考的余波了,勤勤恳恳的上课,自习,确实如此,大一的我从没拉下过任何一节课……;渐渐地,拜入了大二的门下,学习之余无聊的我学会了熬夜、打游戏……,早上起不来咋办呢,宿舍的各位宝宝开始了自我安慰模式,“不去了,太困了,老师点名再叫我”。而宿舍最常见的交流也变成了“今天早上你去上课吗,去的话,记得把门关好,我要睡觉”、“大哥,别去上课了来打游戏”。
默认没有课是否等于真得没有课,时间久了,我们也傻傻的分不清了。在大学这座与社会相接的大桥上,一面是社会的残酷,一面是自由的呼吁;往往我们很清楚社会的种种规则与制度,却任然不怕死的自我安慰,明天下午就考试了,今天还没预习;马上就要毕业答辩了,实验都还没做完,更别说是毕业论文了……,在这里我们依旧天真,不能毕业了去老师办公室每天上演着学校为何不放过我的戏码;找不到工作,哎呀,哪些公司就是不识才,我们这么好,居然不录取我们,这种公司去了多半也是被埋没,嗯,还好没去……
在大学,阿Q精神,遍布每个角落。两年后,一事无成的我积极毕业,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支撑了我如此度过大学四年。那我觉得惰性可能是造就我无能的罪魁祸首,而不甘于平庸将会是成就我大学梦的最大诱因。
在大学这样一个智力和能力相对平均的环境,有人出彩,有人平庸,为何?
在这样一个大集体了,我接触了很多很多有梦想但能力不够却又洋洋自得的人,但同样也有很多人每天坚持着早上6:00教学楼天台朗朗乾坤,年复一年很有规律的做着自己的时间规划。规划-执行-修改-再执行,毕业后他们大多数人拿到了名校或者理想公司的offer,同时他们更多的是在事业与爱情上成就了双丰收。统计表明,大多数选择大学“该”着的人,交际圈单一,他们大多生活在网络世界里,游戏打得一般,既没解决个人问题又没解决学业问题,毕业后为生活四处奔波,常常奔走于各大城市之间……。
大学该不该“该”着,取决于毕业后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