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以前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学习之后要经常复习。
对于这个“习”字只理解到复习这一层意思,然而“习”更深层的意思是“实践”。
我们常感叹“懂了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只是听过了一些道理,并没有通过反思和实践真正地掌握。
只有在生活中实践中掌握的知识才能内化到自己的生命中,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以前的理解是有好朋友来探望自己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
这样的理解太肤浅,首先这里的“朋友”是特指那些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重点不在朋友来,而在于来了干什么?
跟价值观和志趣相同的朋友一起谈人生谈理想一起探讨问题追求真理。
“学而时习之” 主要是讲一个人怎么研究学习和提高;而这里强调除了自己一个人钻研,还需要跟别人一起交流思想和讨论,避免闭门造车。
态度
前面两句孔子教导我们如何进行学习,学有所成之后该抱有怎样了一种态度呢?
那就是“人不知而不愠”。
即使学问得不到赏识,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也不要怨恨。
多从自身找原因,不要怨天尤人,相信如果有这种态度也不会悲叹自己怀才不遇了。
贵精不贵多
孔子跟大音乐家襄子学弹琴。
襄子拿了一首曲子让孔子练习,几天之后襄子认为孔子已经练得差不多了可以谈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需要练习,因为还没有熟悉曲子的旋律和节奏。
又过了几天襄子认为孔子已经掌握了旋律和节奏,孔子却说自己还没有领悟到乐曲的思想和意境。
几天之后襄子认为孔子已经领悟到了思想和意境,孔子说还没有领悟到曲子所描写的人物。
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突然悟到,“我知道了这首曲子描写的是周文王”,襄子大吃一惊 “这首曲子正是《文王操》啊”,连忙向孔子行礼。
得到:
自己在学习的时候常常贪图知识的数量,满足于新知识输入你自己带来的刺激。
而真正内化的知识屈指可数,更谈不上应用。
孔子学琴的故事让我明白了知识和技能需要通过不断地反思、练习和打磨。
真正的只是不再于多,而在于精,在于真正的掌握。
怎样才算好学?
1)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敏于事而慎于言;
3)就有道而正焉;
可谓好学也已。
为什么是这三句?
1)“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是要我们降低物质欲望,不要在吃穿住行上消耗过多的精力,这样可能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学习中。
2)“敏于事而慎于言” 则是叫我们少说多做,不要说大话,把时间花在行动上,才能有成效。
3)“就有道而正焉” 是让我们向榜样学习和请教,让自己始终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这一句可以跟“有朋自远方来” 对应着理解,都是提醒自己要接近志同道合的人,多反省,避免闭门造车走偏。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增加了我们接触榜样的机会,得到上的课程和优秀的经典书籍都是很好的“有道”和“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