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别让问题指挥你的大脑:如果斯皮尔伯格是位完美主义者,他可能会不断花心思优化大白鲨的性能,这样,整个团队就会困在这个瓶颈里,无法动弹。
还好,他及时调整了思路,既然呈现大白鲨的全景不利,不如向“惊悚”方法发展,只呈现一部分。他充分抓住了观众的心理:预期的,尚未出现的恐惧是最大的恐惧,就象我们看鬼片,最刺激的并不是鬼现真身,而是大家都在猜疑鬼什么时候出现的时候。
拿我来说,我一直以来都有强迫症。以前我觉得,我必须要把这个问题解决,否则后半辈子就完了,再也无法感受快乐了。于是我钻研各种心理书,看各种大师的观点。最终,是森田正马先生的一句话点醒了我:生活才是大事,你的症状只是一件小事。慢慢地,我确立了以行动、目标为导向的生活方式,不再关注自己的心理问题,而关注在现在的状态下,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可以做什么。这种态度,使我的思路焕然一新,再也不必为自己的缺陷而自怨自艾,而是用输出倒逼输入,相信在面向目标的成长过程中,心理问题已经不那么重要。
李笑来老师在“给你一把万能钥匙”这篇文章中说,要相信,打开问题之锁的钥匙一定是有的,但是它一定不在锁孔上,所以解决问题,一定不要原地打转,而要升级自己的认知,在一个更大的范围看待自己的问题,这时,你就找到了那把万能钥匙。
2敢于与众不同
大学的时候,我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举动,就是背英语单词。其实我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只是出于兴趣。当时正好有一本书叫《托福应试速记》,我就天天背,一下课就背,晚上别人在聊天,我也背。大家都觉得我挺奇怪,也有人以为我想出国。
结果,用了一年,一本书前后看了五遍吧,虽不敢说全记了下来,但至少1/3记住了,2/3能知道大概意思。我发现,单词关一过,阅读理解之类的,甚至包括听力,都不是太大的问题,颇有一通百通的感觉。大二的四级考试,我考了全校第一,95分。
同学们一下子对我刮目相看,纷纷找我来取经。可是我在传授经验上却很失败,无论我怎样跟他们说背单词的好处,最终没有人真正去执行。
所以我觉得,只要你成功了,你之前的与众不同,反而会成为别人津津乐道的东西,别人还会主动编你的励志故事。这样一想,暂时的与众不同,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呢。
我有一个同事,也有很强的个性,敢于顶撞领导,哪个领导不顺她心意,她总会跟身边的人发泄出来。按说,她的人际关系应该很差吧,可是并非如此,领导总是把重要的事交给她来做,因为她能力强,而且十分敬业。一个优秀且得领导赏识的人,大家都是愿意结交的,包括我。
所以我觉得,一个人不需要把自己的个性棱角完全抹去,而要努力发挥自己的长处,最终成为你自己,别人也愿意接受你。
3.别让群体思维扼杀你的思考
“从众效应”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反应。比如说入了一个QQ群或微信群,你会不知不觉地认同群里最有权威,最被人尊敬的人的观点。如果你处处唱反调,难免被孤立起来。
延伸来看,有时候多数人的决策不一定正确,因为大家很可能被某个有煽动性的人,或权威的表态所感染。因此,有些决定,就不适合用投票的方式来做,而要请专业的独立人士做第三方评判,比如职称评定,或法官的裁决等等。
所以,面对很多社会热点问题和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要切忌被舆论引领,一定要做个清醒的思考者,才不至于被大众的狂热带到沟里。在涉及到自己人生的重大决定时,也不要完全接受家人、朋友的看法,要看到自己内心的需要是什么,因为承受决定后果的是你,而不是别人。